非死不可之前,报业但求赖活


庄迪澎

在马来西亚的广告市场,虽然用于印刷媒体的广告开支(Adex)份额正在萎缩,但是2017年仍有将近30亿令吉的广告开支流入报业。(档案照:透视大马)

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本土英文报章《马来邮报》(The Malay Mail)经过122年的岁月洗礼后,不敌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日常之大势,在2018年12月1日停止出版纸本,全力转战互联网平台。2018年12月3日,我在本栏发表《〈马来邮报〉恰似攀高蜘蛛人》一文,形容《马来邮报》孤注一掷之举俨然攀登高楼的法国蜘蛛人亚伦罗伯特(Alain Robert)所为,报业的其他业者则像在地面仰头围观的人群,无非是在看着蜘蛛人什么时候摔个粉身碎骨!

电视台记者问我,会有更多印刷媒体向《马来邮报》看齐吗?围观人群“看着蜘蛛人什么时候摔个粉身碎骨”的心态,正是在说明,只要纸本报纸仍然可以获利、专攻互联网能否打一场胜仗却还是充满不确定性时,其他报社在三五年内不会踊跃冒进跟风,而是继续采取观望态度。

在马来西亚的广告市场,虽然用于印刷媒体的广告开支(Adex)份额正在萎缩,但是2017年仍有将近30亿令吉的广告开支流入报业。相对于互联网有海量的形形色色的网站抢夺广告,印刷媒体的竞争者相对少很多,可见报纸的广告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虽然大杯羹是规模较大的报业集团捧走了。

虽然各语文报纸的发行量都在逐年降低(2018年上半年就比2017年上半年降低了15%左右),可是主要的各语文报纸的发行量还可以维持在10万份以上,有些甚至还能保持20万甚至接近30万份。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报纸的发行量逐年下跌,可是过去五年来,报社的广告定价并没有随之调低。

再说,根据AGB Nielsen的《2017年马来西亚媒体景观》调查,在15岁至24岁和25岁至49岁的马来西亚人当中,只近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和非数位户外广告)的比例(5%和8%)仍是高于只近用数位媒体(互联网、网站和数位副本电子新闻和数位视频)的比例(均为1%),而绝大多数(94%和91%)是同时近用两者。至于50岁以上者,51%只近用传统媒体,49%同时近用传统媒体和数位媒体。

从上述广告开支、发行量和传统与数位媒体近用情况的资料,可见在未来几年内,主要的报业集团固然会继续投入资源开拓互联网疆土和探索网络生财之道,但不会贸贸然放弃纸本业务。我国主要的各语文报社目前一般上出版三种类型“报纸”――纸本、数位副本(digital duplicate)和网站,这个局面将会维持一段时间;最终若放弃纸本,数位副本也将不复存在。

短期内,若说会有其他报社仿效《马来邮报》放弃纸本、专攻互联网,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能发生:一是这份报纸的发行量已经跌至惨不忍睹的水平,而且广告收入微乎其微,继续出版只会继续亏钱,无以为继;这些报社率先仿效《马来邮报》的话,大报社会乐见其成,因为又少了一家报社瓜分广告开支。二是《马来邮报》找到一套有利可图的获利模式,做得风生水起,诱使其他同业竞相跟进(虽然也有可能东施效颦,成效不彰)。

*本文乃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透视大马》立场。

* 在学与术两栖的传播学人,钟情于传播政治经济学,长期观察马来西亚的传播法规、新闻自由、中文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变迁。2010年创设“马来西亚媒体识读资源网”(mediamalaysia.net),以期推广媒体识读。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