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的不安


林宏祥

不安的安华如今像陷入泥沼,越是挣扎越是沉沦。(图:透视大马)

马哈迪任相两年的限期,说穿了,是希盟第14届大选前的折中方案。当时,部分在野党传统支持者对马哈迪有或多或少的抗拒,或戒备;但与此同时,希盟清楚知道,要促成变天,马来人选票不可或缺。

因此,当希盟推举马哈迪为首相人选时,提出了“过渡首相”的概念。一、马哈迪为马来社会定心丸,即推翻纳吉政权后,首相人选非来自“民主行动党的华人领袖”,而且其马来民族主义的形象根深蒂固,很难套以“出卖马来人权益”的帽子;二、以马哈迪掌权22年、在官僚体制里建立的威望,确保政权顺利交接,而军警也不以非常手段阻止历史上第一次联邦政权轮替;三、制造一个新局面,启动改革议程。

马哈迪不负众望,成功完成前二项使命。由于先前不看好马哈迪对改革议程的热枕,一般认为,待马哈迪稳住局势后,就该把棒子交给安华,让安华执行改革议程。出乎意料的是,马哈迪很快就启动了改革议程——其内阁部长开始探讨废除或修改过去被抨击为“箝制自由、打压民主”的恶法,然后反贪委会主席、总检察长等要职大洗牌,把形象相对正面的人物摆到重要的岗位上,甚至一改过去专制作风,愿意因舆论压力修改本身决定或言行,民望因此飙升。

92岁的马哈迪,如今争的是历史地位。他扛起“启动改革议程”的使命,若真有魄力将之进行到底,这个老人家的野心是:当马来西亚2.0的国父。若马哈迪把原来寄望在安华身上的使命给完成了,则安华接下来要做什么,来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这是其一,但让安华更不安的恐怕是:安华的传统支持者已经开始接受马哈迪,但马哈迪的支持者,能够全面接受安华吗?

或者这么说:若当下做个民调,马哈迪与安华之间,谁的名望更高?

以当下的民情,马哈迪恐怕会笑到最后。这个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执政22年,对国家民主体制造成巨大破坏的前独裁者,在92岁的高龄华丽转身,就成功洗底,以改革形象示人,俨如救世主;而晚近二十年为国家民主化付出最大牺牲的政治领袖安华,在承受近十年的牢狱之灾后,却在国家转型的关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陷入尴尬的窘境。

而掌握权力的一方,永远占尽优势。马哈迪以首相之权力,能够决定扶持人民公正党哪一个派系,制衡安华,或者让安华陷入党争的泥沼。安华此时无法咄咄逼人,甚至必须回避谈接棒问题,否则给人观感“急于上位”,类似“在敦马穷于拯救马来西亚之际,安华只想到要当首相”的言论就会排山倒海而来。

1998年马哈迪与安华的角力,前者是暴君的符号,后者是改革的希望。事隔二十年,当马哈迪以改革形象示人后,安华反而显得点患得患失,找不到着力点,甚至不确定能否以更大的民意支撑自己,面对马哈迪,才会有频频觐见马来统治者等政治动作。虽然表面上能以安华——马哈迪两者“一柔一刚、相辅相成”的说法开脱,但眼尖者不难发现,这到底是权力的游戏。

不安的安华如今像陷入泥沼,越是挣扎越是沉沦。然而,马来西亚人民也要意识到,毫无保留地支持马哈迪,让他掌握最高权力之际再享受一面倒的支持,恐怕也非最好的事。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透视大马》立场。

* 前新闻从业员,曾任《独立新闻在线》马来版主编,如今為自由撰稿人。编著有《马来西亚大崩坏:从1MDB看国家制度腐败》、《Tsunami Cina: Retorik atau Realiti?》。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