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去年自杀案增81%  辅导师:后疫情也勿掉以轻心


陈安棋

根据警方的数据显示,我国去年接获1142宗自杀案件的通报,比起2020年的631宗,足足上升了81%。(档案照:欧新社)

根据警方的数据显示,我国去年接获1142宗自杀案件的通报,比起2020年的631宗,足足上升了81%。

早前,卫生部看守部长凯里直言,这组自杀案的数据令人感到担忧。

过去两年,我国面对新冠病毒的疫情肆虐,令自杀案件与日俱增。但随着疫情趋缓后,心理谘商师也提醒民众,不能掉以轻心。

过去两年,我国面对新冠病毒的疫情肆虐,令自杀案件与日俱增。(档案照:透视大马)

心理谘商辅导师陈志成受访时告诉《透视大马》,虽然经济领域重开后,生活慢慢恢复正常,是许多人的盼望。

“但同时,对另一种人来说,也可能是压力增加的开始。例如学生们,他们要面对实体课、考试,而一些上班族,也可能被要求更多绩效。还有,国行上调利率,令债务不断提升,也是一种促使人们面对更多压力的来源。”

“简单来说,有人期待,但也有人觉得疫情之后,更加辛苦。”

此外,他提醒,若一个人要寻死,不会静静的去自杀,很多时候会在事前发出微弱的求救信号,因为他们在边缘挣扎。

“我们可以注意到周围的人,突然说一些,‘如果我从这里跳下去,所有压力就会结束’、‘觉得活着很痛苦’、‘活着不知道为了什么’,表达着没有意义的活下去时,就必须提高注意。”

“不要把这些话当做一个玩笑或者轻率带过,因为发出求助信号的人,希望自己被关注或者有人可以和他进一步谈。”

他补充,如果一个人突然把自己很珍贵的东西送人,这也是其中一个自杀的信号。

另外,心理谘商师吴恺彦则说,自杀信号也分为明显和不明显。

“明显的,就会把死挂在嘴边。就像,‘如果我死了更好‘、‘如果前任不和我复合,我就自杀’。不明显的则是被动式的,例如‘我不想成为家人负担’、‘我很累了,明天不醒来更好’、‘很快你就不用担心我’等等。”

她补充,这些不明显的警示,人们也必须格外留意。

社交媒体的压力包括网络霸凌、特别是在封锁期间,将会推高青年自杀的几率。(档案照:透视大马)

她说,自杀防治不只有专家可以做,一般民众当知道身边亲人有自杀念头,也可以学习和第一时间为他们采取一些行动。

“很多人,即使知道对方不妥,但是也不敢问。觉得万一问了,就真的会发生(自杀)。其实这只是一个迷思,最重要是我们必须去问,或者介绍他们看一些心理辅导人员。”

另外,她指出,自杀不是单一原因所造成,而是其他因素参杂一起。

“我举例,一些报道指,某人因分手或离婚而自杀,这说法有一点不公平。根据很多心理研究显示,其实自杀是由很多原因所影响,可能之前有忧郁症或其他症状,当时又没有人在身边的时候,自杀风险就大大提高。”

过去的疫情来袭,使自杀率上升,并敲响了社会警钟。吴恺彦(Chloe Ng)认为,人们在生活里要面对各种问题,而疫情是其中一个,所以疫情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

“如果那个人比较负面,容易情绪低落的话,那么导火线来到时候,就会加剧挫败感、失落而一点一滴累积下,引发自杀念头。”

她认为,每个群体都有自杀风险,但是青少年属于高风险群体。

卫生部看守部长凯里直言,这组自杀案的数据令人感到担忧。(档案照:透视大马)

“卫生部每隔几年就会做一个筛查,2019年青少年全国健康与发病率调查,发现青少年状况蛮严重,5人里面就有1人有忧郁症。”

“换言之,青少年这个阶段,的确是比较高风险,尤其是他们处在转接点的时候,例如从毕业到投入社会工作、出来社会工作之后的阶段。”

配合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凯里发布声明透露,2022上半年,警方就已接获467宗自杀案件。

他指出,各种因素导致自杀,包括社会心理和环境、失业、工作造成的财务问题以及精神疾病等。

声明也提及,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70万3000人自杀,也意味着每40秒就有1人自杀。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