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离”——大马作家远走他乡,远赴台湾寻找文创春天


杨昌奕

不少来自大马的华人作家,都受到台湾浓郁的文化气息影响,纷纷前往当地钻研文学。包括李永平、黄锦树、贺淑芳及黎紫书。(制图:透视大马)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人才逐渐凋零,其中因素与创作题材受限、作品不获承认等密不可分。这群土生土长的作家,抱着“不自由,毋宁离”的遗憾,去国怀乡远赴台湾寻找文创春天,他们不单在异乡找到久违的自由,还有对文化人的尊重。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本月2日刊登的专访中,剖析了这批旅台马华作家,选择远走他乡的因素,不外乎涉及“族群边缘化”与“文化置换”的创作题材,未受祖国承认甚至被列为禁书,使他们抱憾离开,有者更终身未返。

“自大马于1963年真正获得独立后,许多在地华裔都积极学习马来语文,希望为祖国团结尽一分力。但随着1969年,以行动党为首的华基反对党,在选举中大胜后,排华的情绪即在大马蔓延开来。”

较后爆发的“513种族冲突事件”,导致超过600人死亡,大部分死者为华裔。这难言的伤痛,一再提醒着早年从中国南渡来马的华裔,不能亦不愿忘记追溯根源。

拉曼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文荣受访时说,在寻找根源、自我认知的驱使下,许多民办的书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遍及大马半岛各州。

报道提到,我国华裔对自身文化根源——中国的接触,也随着1950年代,大马英殖民地政府反马共的行动所影响。

“在‘新村政策’下,华裔不单起居行动受到限制,连带来自中国的读物,也因害怕其中含有共产主义思想,而遭禁运入口。以致大马华裔转而寻找并接触来自其他华人地区,如台湾及香港的文学作品。”

在吉隆坡开设“亚答屋84号图书馆”的创始人苏颖欣分析说:“许多知识分子也在国共内战期间,离开中国前往台湾发展,使得台湾对大马华裔而言具有吸引力,纷纷前来求学。”

相对大马的环境,台湾浓郁的文化气息、政府大力推广文学创作的优良环境,提供了大马留台学子及作家们,一个更宽裕、自由而富足的扎根空间。

在上述环境下,台湾成了培育大马作家的摇篮手,许多马华作家如来自砂拉越的李永平,还有黄锦树、贺淑芳及黎紫书等,都在当地接受文学上的启蒙与孕育。

苏颖欣表示:“这批马华作家之所以选择远赴台湾,接受高等教育并长居于此,正是因为在那里他们获得了尊重及接纳。他们认为回到大马,本身的作品难以受承认。”

许文荣指出,台湾将这批旅台大马文化人,称为“马华作家”,为“大马华人作家”的简称,惟这项尊称,其实对比大马的政治现状不相符。

“不少马华作家,自中学后即离开祖国前往台湾,这使得他们对祖国的政治现况与社会现实,显得相对不了解。”

他表示,相较在海外发展的作家,拥有更宽广的言论空间及创作题材,在大马本土的作家们显得受限,往往因为害怕遭到当局对付,而选择了自我审查作品。

尽管如此,大马文坛仍有相对乐观的前景。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也带动了全世界学习华语的风潮,使得大马华文作家,在未来有更多更广的读者群。

如今,大马的文学创作领域,是由草根团体、社区组织及私人企业等撑起,有者注资有者则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

许文荣认为,自资支援对推动马华文化是个好趋势,举办文创比赛亦可透过丰厚的奖金,吸引青年参与并作为他们追寻目标的动力。

“可是,华社仍旧有难言的遗憾,不仅是仍感受到‘二等公民’的歧视,在文化、语言及教育方面,他们也认为没有收到政府的妥善照顾。”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