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符基本人权 语文非团结全民唯一条件


邱玉珊

一直以来,教育可视为团结国民重要一环,独立中学遭批评分裂各族团结,然而在新政府管理下,国家应该保持多元教育或迈向国民学校前进达致团结目标?

教育学者杨泉博士强调,华文独中的存在是维护基本人权的重要一环,在教育人权问题上,所有族群都应在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基础下,享有受高质量教育机会和发展潜能,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机会。

“独中一直被我国政府被排斥在国家教育系统之门外,应得的教育拨款被立法剥夺,而独中统考文凭也不受承认为本地政府大专的入学资格和进入政府部门就业的资格。这些措施限制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行使范围,妄图迫使全部华小毕业生接受国语媒介的国民中学受教育。”

杨泉博士强调,在西方国家双语教学研究充分印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以自己最精通和熟悉的语文(通常是母语),来发展智力潜能和学习各门知识与技能。

“教育研究也证明,掌握好一种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运用思考和推理来加速强他们的学习,增速他们的智力发展。语文越精通,智力发展则越高。反之,如果语文掌握不足或学习语文的阶段受到的干扰,如语言媒介的转换,智力发展会受到影响,学业也会受到伤害。”

他以欧美等国为例,在这方面的教育研究充分证明,受媒介语转换干扰学生的学业进展,成就都比同级没受干扰的同学低二或三年级。教育部和教育界在英语教数理的实践期中所收集的调查研究,印证大部分弱势学生因为教学媒介的改换(从母语转为英语)而受到负面的影响。

“因此,任何族群的孩子若被送到其他源流学校就读,就会面对问题。我国教育实践也证明,升入国民中学的华小学生的辍学人数,是个可观的数目,高达30%。”

“如果孩子继续在华文媒介语中学就读,因为使用自己熟悉母语受教育,因此面对挫折机会就会相对的低。把独中排斥在国家教育系统之门外,就已经剥夺了华小生升学本地大学和进入政府就业的机会,是违反联合国宪章以及严重的侵犯基本人权法的保障。”

他说,长期以来,独中的存在被认定为会分散各族团结是误导性的论证。

他不否认各族坚持进入各自母语教育源流学校的局面,会出现种族隔离现象,看似会阻碍国民族群的交融或团结。实际上,是片面现象,重点在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是否存有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的教育内容和实践元素。

杨泉博士 (图:受访者提供)

“独中不因为用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而忽略学生必须掌握国语及英语的重要性。独中课程的设计也没忽略本地元素。反过来说,各族学生云集一个学堂受教育的学府,虽然对各族群学生间接触交流有所帮助,但也不一定就能促进民族团结。”

“各族群学生的接触,有时会在管理不当时,也会制造分裂和误会的。实际上,国民学校逐渐伊斯兰化的环境,以及办学基于古打制的做法,都是制造种族分裂的根源之一。”

他接受《透视大马》访问时说,各源流学校有必要积极推展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活动,主动带动相互交流、扶持和合作的文化、体育和学术活动,也可包括家长领养其他族群学生的活动等。

他认为,各源流学校应增设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让各族群学生了解友族文化宗教和差异,进而带动促进民族交流的作用。

“归根结底,民族团结则与整体社会形势有密切关联。如果整体社会存在严重种族分歧,则学校的族群融合肯定会受到影响。”

另外,师范学院中文组讲师陈诗蓉赞同多元性的教育,可确保教育百花齐放。

“我国不仅允许独中教育,还有其他国际学校和教会学校存在,事实上,学生选择独中是选择学习语言来追求知识。尽管我国国情特殊,保持教育开放态度,是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场所。”

陈诗蓉 (图:受访者提供)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黄先炳博士亦赞成教育应保持多元,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即多元教育和使用母语教育。

“语文并不是团结一个民族的唯一条件,用同一个语文的人群,可能斗争更加激烈。我们可以鼓励全民有共同语(国语),但也应该支持人民使用各自的语文。”

“就像历史上的中国,历来都有共同语,学界的学习都用共同语,包括文学的创作。但是在沟通上,方言是并存的。这并不障碍中国国家的发展,以及各民族的壮大。”

他强调,华文中学不可以是主流,但是却应该允许共存,以便那些选择用华文继续学习的学生有升学的空间。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