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研发配种稻米 实现粮食自供自足


阿邦佐哈里在参观日廊鲁勃邦格稻米种植计划后,向媒体表示,有信心日后的主要粮食进口量会大幅减少80%。(图:砂拉越首长署公关单位)

砂拉越研发“新配种”稻米,若然培植成功,相信有机会在5年内成为国家米仓。

砂拉越总理阿邦佐哈里在参观日廊鲁勃邦格稻米种植计划后,向媒体指出,有信心日后的主要粮食进口量会大幅减少80%。

目前,砂拉越自产稻米仅占34%,而进口量占大多数达66%,主要是从越南和印度进口,以弥补供应不足。

国家稻米公司数据显示,砂拉越去年进口14万5468吨,而当地产量仅有8万3000吨。

整体来说,大马还是高度依赖进口米来满足国内的需求量。

本地大米产量只能满足国内15%的需求,85%是必须从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和越南进口。

根据该培植公司披露,新种稻米会种植在距离古晋约50公里外的日廊鲁勃邦格,一块一公顷的试点稻田上。预料3个月会有收成,产量为8至10吨。

佐哈里在访问中也提到,与本地农民普遍使用的品种,每公顷稻田仅能收获3至5吨相比,产量有了大跃进,同时实现了国家粮食安全计划的承诺。

新品种一年生产3次,甚至还可以再淡季种植,因此也会在砂拉越3大稻米生产地,即位于斯里阿曼的丹绒比甲、木中(Betong)和伦乐种植。

目标是在每个地区都拥有1000公顷的种植地。

与砂政府合作的Global Farm Biotech释出数据,并保守估计每年3次收成,每次8吨的产量,可谓砂拉越带来20至24吨的大米。

“如果我们有(砂政府目标)1万公顷的土地(稻田地),我们每年可生产20万吨大米,其中60%为原米,20%为碎米。”

由于砂拉越去年的大米需求量约为25万吨,阿邦佐哈里和培植公司的说法是,每1万公顷地,年产量20万吨米,可以满足砂拉越80%的大米需求,实现自供自足。

另外,阿邦佐哈里阐明,如果种植面积超过1万公顷,甚至能够反其道而行,向半岛输出大米。

他强调,这并非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放眼在3至5年内实行。

他说,如果一年能够多次生产大米,那么当地仍有空间进行种植,甚至不需要大片土地来种植水稻。

今年9月1日,进口白米暴涨36%,原因是原产国减产,甚至停止出口大米所致。作为粮食安全考量,需确保大马人民有足够粮食支撑。

其实早在疫情期间,主要粮食供应国的产量便已大幅下降。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