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发专栏】马来西亚同化之难


唐南发

泰华社会虽然普遍不说或不谙中文,在政治和经济上却享有充分的权益。(图:欧新社)

去过曼谷的马来西亚华人,通常都会为泰国华裔高度融入,并享有全面的政治和经济权利感到羡慕,例如大家最爱挂在嘴边的就是前泰国首相塔辛祖上是广东梅县 。然而,正如我过去所言 ,泰华的同化是一个充满血泪的过程,比马来西亚华社所面对的限制更为残酷。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瓦莎娜在其书《王室和资本家:华裔和泰国的国族认同之建立》(The Crown And The Capitalists: The Ethnic Chinese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Thai Nation)当中,特别花了一章谈论1930年代的种族主义政策,以及銮披汶·颂堪(Phibunsongkram)将军领导的军政府推动泰化工程。

目的就在于逼使泰华全盘融入泰国社会,以免他们受中国大陆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斗争的影响,产生异于泰国的政治认同。

大家最爱挂在嘴边的就是前泰国首相塔辛祖上是广东梅县 。(图:欧新社)

尤其当时的泰国华社,依据不同的社会和经济背景,皆大量汇款支援国共两党和抗日战争等,对后来支持二战轴心国的泰国军方极为不利。

当年针对泰华的所谓泰化行动(Thai-fication)包括限制华裔进入特定的专业领域,强制把部分华裔从城市地区迁移到他处,让当地人(泰族)能够参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硬性规定华校将授课语文改为泰文,学习华文的时间缩短到每周两个半到7个小时不等,导致大批从中国南来的教师顿时失去工作,以及严厉取缔华文报刊,例如《民国日报》,《侨声》和《彷徨》等。

虽说二战之后,曾经是日本傀儡国的泰国百业待兴,同时需要国际支持加入联合国,这时候具有否决权的中华民国政府提出一些允许泰国入会的条件,包括放宽华文报禁,华裔移民配额以及恢复华文教育等等,复办的华校高达500所,但随之而来的冷战,却为透过军事政变而重新上台的銮披汶·颂堪提供了以“反共”之名,打压华教的机会,必要时甚至出动军警检查华校授课内容,而且这次的政策延续更久,幅度更广。

在一片“讲中文等于共产党”的恐怖氛围下,华裔父母纷纷把子女送去泰文学校甚至私立的教会学校。几十年下来,同化工程终于大功告成。

其实,銮披汶·颂堪的泰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剔除1930年代和王室建立了密切商业联系和网络的华商,借此削弱泰王的政经势力,再培育支持军方的华裔商家。

因此,泰国军方虽然在文化上强制同化华社,后来意识到华商强劲的经济实力,最终不得不结束经济泰化。这就是为什么泰华社会虽然普遍不说或不谙中文,在政治和经济上却享有充分的权益。换言之,这是泰国版的“社会契约”。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的社会契约是马来人享有土著权益,非马来人则保住本身的语言和文化权利。宪法虽然没有规定首相必须是马来人和穆斯林,现实是非马来人能够在联邦内阁担任不痛不痒的部长职,或出任槟州首长,就已经是顶限。

纳兹米本身也读过专为马来优秀生而设的精英寄宿学校,有“马来伊顿公学”之称的江沙马来书院,不知道他会否认为这些马来精英学校妨碍国民团结?(档案照:透视大马)

随着2008年以后,国阵体制从松动,垮台到现在的艰辛重组,都严重冲击马来社会的心理,宗教和教育被政客炒作的频密度越来越大,而国民团结的讨论总是围绕在如何让各族的孩子能够进入国民教育源流的学校。

例如公正党籍国会议员聂纳兹米(Nik Nazm)最近呼吁政府改善国民学校的素质,还称赞过往限制本国人就读国际或私立学校的政策,认为有助于促进国民团结。

讽刺的是,纳兹米本身也读过专为马来优秀生而设的精英寄宿学校,有“马来伊顿公学”之称的江沙马来书院(Kolej Melayu Kuala Kangsar),以及私立的Kolej Yayasan UEM,不知道他会否认为这些马来精英学校妨碍国民团结?

泰华同化的过程并不顺遂,但最终之所以可能,同泰族与华裔的宗教信仰相近有很直接关系。反观马来西亚,谁能确保全民同语之后,政客和社会上的极端势力不会得寸进尺,要求宗教划一呢?这正是马来西亚同化之难。

* 唐南发,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