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头巾争议及其政治意义


透视大马

(档案照:透视大马)

早前到访清真寺时戴头巾的泗岩沫国会议杨巧双不仅成为社会的舆论焦点,也成为其党内议论的对象。

批评者的看法是认为杨巧双的举动是向马来大多数的社群屈服,他们担心此举反而会与华人主导的政党渐行渐远。

杨巧双说,她只是在参观清真寺时对邀请她的穆斯林主人和伊斯兰传统表示尊重,也尝试在国内营造温和的政治氛围。

可以肯定的是,她和许多其他体贴的马来西亚人一样,会对其他的宗教场所给予同样的尊重。

此外,她的举动也向她的共同宗教徒保证,戴头巾并不会动摇她的基督教信仰。反之,它更强化了她的信仰。

同样,我们希望那些希望促进跨族群交流和友好的人,特别是非基督徒,别因为看到十字架而动摇他们的信仰。

在一个少数族群认为大多数族群的文化习俗和宗教已逐渐侵占了他们的文化领域,杨巧双的举动若不是要背叛自己的信仰,则可被理解为一种有争议的努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1月1日开始,吉隆坡禁止在杂货店、便利店和中药店卖酒的禁令,这些顾客只能在早上7点到晚上9点之间在这些商店购买酒。

另一个例子是政府最近决定不允许在下月的大宝森节巡游,批评者的争议点是与在吉隆坡举行的足球比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球迷挤满体育场比较。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在少数族群中引发怀疑和恐惧的环境。

当身份政治变得根深蒂固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因为多年来一些政客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存,不惜典当族群关系。

杨巧双在清真寺的行为或许是象征性,但它仍然具有政治意义。

这是在我们多元化社会中建立桥梁的关键步,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结构被偏执和宗教极端主义影响的时候。

事实上,这是一个向“其他人”伸出橄榄枝的例子,尽管这可能被某些人解读为尝试争取政治里程。

尽管如此,马来西亚人愿意接受我们社会所的多元化是最重要。

当然,还有其他超越象征意义的其他形式跨种族接触,一些甚至更有成就感,例如向有需要和边缘化的人提供财政和其他形式的援助,无论对方是什么种族和宗教背景。

话虽如此,更重要的是立法者,理应像许多其他老百姓,不仅应该对多样性持开放态度,还应该尊重其他马来西亚人,不让他们在这个国家的基本权利被侵犯或践踏,尊重和保护他们作为人类的尊严。

没有比这更崇高的尊重了。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