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伟专栏】“颂扬”总比容忍更好


刘哲伟

作者认为,在参加其他人的活动时,分享他人的差异性是很常见,不需要复杂化或政治化问题。(档案照:透视大马)

这篇文章的开始,我想说一段与友人的对话,他是巫裔同胞,也是我学士班的同学兼一起修读硕士学位,以下是我和他在斋戒月的对话:

友人:你出去吃饭?

我:是啊。

友人:你吃猪肉?

我:当然,猪肉很好吃啊。

这段对话,大家有什么感想,是否恰当还是让你觉得被冒犯,或者我们应该对他人保持敏感度?

我的另一位同学,她是巫裔女生刚刚转班到我们的班来。她刚转到我们的班,所以彼此不算熟悉。她问我:刘,他这样对你说话,你不觉得被冒犯?当时,我心想:这有什么大不了,我一点都不生气,也不觉得被冒犯,我以上的好友也同样这么想的,这就是颂扬(celebrate)而不是容忍(tolerate)。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么期盼着,但是我知道这其实很难。

64年以来,马来西亚一直维持着这样的种族关系,达到宽容和包容的水平,意味着,我们会因担心“敏感”而不敢说出一件事。容忍意味着,表面上你接受它,但内心深处,你还是不接受。但出于所谓的“礼貌”,公开场所你必须接受它,但这并不是真真的内心接受。当然,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极端主义团体连这种礼节性行为都不愿意实践。

然而,我更喜欢的是“颂扬”而不是“容忍”,上述的对话就是“颂扬”差异性的一个例子。穆斯林在斋戒月期间禁食,这是公开的事实。非穆斯林当然在午餐时间用餐,也是普遍不过的事实。此外,穆斯林不能吃猪肉,而非穆斯林喜欢吃猪肉,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除非我们想隐藏“房间里的大象”,即可以假装所有人都不知道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习惯,但我们为何要这么做?我并不是要求非穆斯林在穆斯林面前吃猪肉,但是,如果继续“容忍”而不是推进到下一个阶段“颂扬”,当我们自以为高度了解他人时,其实我们的民族关系还是会存在互相猜疑。

杨巧双日前访问清真寺时,因为穿马来装戴头巾的装扮而惹议。(档案照:透视大马)

回到杨巧双的案例,我非常支持她,我本身也曾经穿着全副马来装,搭配布裙(Samping)和戴宋谷,我甚至参加过Nasyid(歌唱团体,但歌曲内容多数以伊斯兰教为主题)比赛,我的班还赢得全校第一名。我信奉伊斯兰了吗?不仅没有,而且我还有更多佛教导师与和尚朋友,我还参与短期出家活动。

所以,对于两个对立的团体质疑杨巧双穿戴头巾完全是无稽之谈。质疑她以基督教影响穆斯林的意图的人来说,我感到很可笑。如果穿上头巾就可以影响穆斯林改为基督教徒或支持行动党,那么行动党肯定容易得到马来人的支持。根本不需要竞选,只要穿上马来装和马来女装,选票就自动送上门。夸夸其谈,我不知道这是谁的精彩比喻。如果他们的论点是这些行为就会影响到宗教信仰薄弱的人,那么你可以看到问题所在,就去解决,而不是指责他人。我之前一篇有关“Timah”威士忌酒的文章就提及这一点,把你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结合起来,而不是以最方便的方式把责任推给他人,自己就撒手不管。

指责杨巧双故意这样做是为了吸引马来社区的华人团体也是如此,当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思考时,为什么要用这种阴谋论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如上所述,只需将其视为“颂扬”即可,这些领袖难道之前没有穿着印度装来出席屠妖节,遇到日本人时说声“Konnichiwa”,或遇见韩国人时会说“annyeonghaseyo”吗?在参加其他人的活动时,分享他人的差异性是很常见,不需要复杂化或政治化问题。我个人的对这群领袖的感觉,就如阻止穆斯林在圣诞节是说声“圣诞节快乐”(Merry Christmas)一样的那么极端。

其实,只要不涉及政治,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在民众之间还是蛮和谐。正当政治发挥作用时,每个政党和领袖都玩弄身份象征,以推进他们的政治议程。但若与几十年前相比,马来西亚人在政治上相比之下更加成熟,仅凭身份认同操作选民也没有之前那么有效。然而,虽然有所改善,但真正要摒弃身份认同政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需求就没有供应。几十年前,至上而下的政治意识形态传递可能有效,如今,是时候“自下而上”了,告诉政客,我们不欣赏这种身份认同政治。

* 刘哲伟目前在国际伊斯兰大学政治学系任职助理教授。在此之前,也曾在其他高等学府执教。刘哲伟先后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取得政治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并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取得政治学博士。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