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权下的Doublethink


 廖珮雯

档案照:欧新社

自从希盟宣布马哈迪任相之后,激起部分国人激烈反弹。笔者本不想对此表述太多,仅觉得和广大网友想法较接近。因友人问起原因,遂表达更多想法。

有批判意识的公民社会和知识分子,大多反对前独裁者马哈迪再次拜相。他们并不想民主走回头路。反对联盟和敦马合作可说与虎谋皮,随时是及时炸弹。我相信大部分国民了解敦马之前的作为,更多的是出于策略考量而接受。

个人浅见认为,如果不从一个领袖来看,而是一个政治集团,这个政治集团有非常复杂的人脉网络、朋党结构,加上政府部门的各种构连形成的派系。各个派系的领军人物,如纳吉为首的统治精英阶级,马哈迪为首的旧势力,安华为首的改革派,形成的是派系之争,已经不是理念之争。

固然不知道马哈迪可以吸纳多少马来选票,他的影响力也无法量化,笔者猜测希盟衡量的是他斡旋于各政治力量、集团的能力和手中的人脉关系网、政治资源。

敦马是整个游戏的设计者,不只是参与者。面对纳吉利用他设计的游戏规则,集中自己权力,囊括政治资源,敦马的意图或许是要重新掌控对这些政治资源的主导权。

从历史可鉴今,中国历史中,曹操的魏朝被司马家族篡位为晋朝,看起来是朝代更迭,实则历史学家认为是寒门子弟败给士家大族,这和其中的政治资源、人脉网络、地方势力都有关,这是政治权力的来源。

而唐朝看起来是大唐盛世,实则她的底蕴是来自于北朝北周的宇文家族势力,所形成的关陇集团。这是以军事起家的政治集团,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虽然朝代更迭,但重要人物如杨家、李家实则是关陇集团的人物,且是集团内的贵族阶级。至到武则天加强科举制度,提拔庶民任官,才破除关陇集团掌握朝廷资源的垄断,这已经是李家过了三代皇帝的时代了。

我国政治从20年前开始,几乎没有改变,看起来首相换了几个人,民联出现、换到希盟,实则政治集团没变,还是独立初期几个掌握政治资源的家族在朝廷当政。

虽然不确定安华代表的是否是改革派,但相信旗下也有派系。现在看来,是马哈迪的政治集团和安华的集团结合,抗衡纳吉的政治精英,希盟必须选择推举一位能够为各派系都承认,有能力周旋于各派系的政治人物。

档案照:欧新社

深层结构内的人脉关系网,外界看不清楚,但敦马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仍是雄厚的。这可说是权宜之计、政治策略、权谋、权术也好,各种国家机器、机关、草根单位等等,都不清楚各派系掌握到何种程度,相信马哈迪在希盟内比其他人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也比其他人较具有谈判筹码。

历来政治人物从来抢夺的都是政治资源,对人民公开说,为了人民好、举著改革大旗的固然是难得一见的政治家,但很多不过是迷惑人民的政治宣传,实则是藉民意来达到掌握政治资源的终极目的。

这次大选只是各派系摆明了在互抢,没有甚么政治理念可言。就看各派如何运筹帷幄,抢到多少政治资源,安插多少派系人马,谈政治理念实在太遥远。要不然,我国的政治人物为何还是围绕在这几位当中?茅草行动的时候就是他们当家当朝,30年了现在还是,政治集团的根深柢固不是很明显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网络留言粗略来看,华裔国民出现三种反应:双重思想(doublethink)、自相矛盾和坚持理想。

双重思想来自奥威尔小说 《1984》,意指同时接受两种相违背的信念,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些滴水不漏的谎话,明知它们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一边相信民主是办不到的,一边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

纵观所有意图为马哈迪洗白的论述,为了让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回到协调的状态,宁愿发展出不合逻辑的双重思想,来让激烈的冲突调和,然后沉浸在自己建构的逻辑当中。

中间的自相矛盾,则是承认这种认知不协调,认清政治现实与自己一直追寻的民主理念相违背,但面对政治分赃、政党博弈的手段,却只能视其为一无法调和的政治现实。内心自相矛盾的程度更甚,但却不用双重思想来抚平这种不协调。

另一边的坚持理想,则坚持认为马哈迪拜相将破坏民主进程,为了让认知协调,表态坚持政治理念,坚持原有追求的民主原则。同时,也认为其他两派缺少民主想像和迷失理想。

笔者不愿影响各方,只是欲探讨出现这些反应的结构因素,是否可归结于我国虽然有民主制度,却是威权体制。《马来西亚大崩坏》一书提到,现有政治现状是体制崩坏的展现,而选民文化的三种表现,是否也是一种威权体制下,民主制度崩坏所产生的烂觞呢?尤其网友的双重思想,更体现威权体制如何控制民众思想的结果。

笔者只渺小地希望能够瓦解这个体制、制度,用人民的力量去破坏哪怕一丁点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也好。

*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目前是自由撰稿人,经常发现无法fit in正常社会生活的渺小的个体。

*本文乃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透视大马》立场。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