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发专栏】油棕业里的童工


唐南发

沙巴有自己的劳工法令和移工政策,其中和半岛最大的区别就是州政府允许特定产业的移工携带家眷入境,种植业就是一例。(档案照:透视大马)

棕油的用途很广,可以制造巧克力,牛油,化妆品和香皂等日常用品,因此深受西方厂家欢迎;而沙巴和印尼的加里曼丹则是全球最大的棕油生产区,也是森林流失的元凶。

除了环境问题以外,油棕业令人诟病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聘用童工。

2005到2008年之间,我曾三次到沙巴参与无证移民以及无国籍人士的调查工作,分别走访了亚庇,山打根,斗湖和拿笃等地方,接触到大批因为1970年中菲律宾南部内战而逃往沙巴东部地区的巴瑶和苏禄难民以及他们的后代。

最令我震撼的是看到大量的无证儿童在油棕园工作,主要是菲律宾和印尼加里曼丹东北两省移工或无证移民的孩子。

原本还有一个计划是到仙本那了解海上巴瑶人的状况,但当时阿都拉首相领导的联邦政府对联合国难民署过于积极处理无国籍的课题感到极度不满,外交部曾一度召见代表以示抗议和提醒,唯有搁置。

无论如何,东京早稻田大学的华裔日本人陈天玺教授曾到沙巴研究相关课题,值得参考。

沙巴有自己的劳工法令和移工政策,其中和半岛最大的区别就是州政府允许特定产业的移工携带家眷入境,种植业就是一例,因此夫妻甚至孩子一起在油棕园工作的情况很普遍。

我在山打根和由一个丹麦人负责的非政府组织Humana儿童援助协会(Humana Child Aid Society)联系,以进一步了解童工的状况。

对方告知虽然Humana在油棕业者的同意和支持下,在油棕园附近设立了好些学校供移工的孩子上学,但依然有不少印尼小孩因为家境极度贫困的关系,选择到油棕园工作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有的孩子则是因为对上课不感兴趣而辍学。

另外一些则是菲律宾和印尼无证移民和本地人结婚后所生下的孩子,因为无法注册而沦为无国籍儿童,结果成了某些企业的廉价劳力。

沙巴油棕园的童工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尽管法律不允许,但油棕园大多设在沙巴的偏远地区,山高皇帝远,当局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瑞士一机构的调查显示,沙巴有十几万的印尼籍童工在油棕园工作,无证者为数不少,尽管这些孩子大部分无法享有医疗保健福利,马来西亚却享受着他们劳动的成果。

即使这份报告或许夸大其词,沙巴油棕业涉及童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我曾亲眼看见,只是实际人数无法估计。

因此,对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以涉嫌强迫劳动的理由,禁止马来西亚联邦土地局全球投资机构(Felda Global Ventures)的产品进口,我丝毫不意外。

如今西方国家的政府,例如美国,英国和德国,都在加强供应链管制,马来西亚棕油生产业在未来必然会面对更多阻力。

无论哪个政治联盟执政,都必需了解油棕业是个无法永续的产业,是否有意愿抗拒财团和官联机构的压力,减少这方面的投资,极度考验向来优先照顾朋党利益的政府。

* 唐南发,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