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人海啸前夕


林宏祥

图:透视大马

副首相遭罢黜,支持者的怒火在首都街头燃烧。吉隆坡闹市周末有抗议的人潮,镇暴队发难,后来才变得零散,但催泪弹与水炮无法驱散人们追求改革的意志。政府祭出《内安法令》,镇压象牙塔内蠢蠢欲动的学生运动。国家文学家沙农阿末(Shahnon Ahmad)发表争议性作品《Shit》(粪便),引起坊间热议。荒谬的政治戏码被编成舞台剧Tok Ampoo,巡回上演,用文艺挑战政治。

群众在新闻时段朝电视机吐口水,向散播谎言的电视台宣泄不满。巫统掌控的报章销量剧降,另类媒体如《哈拉卡》(Harakah,伊斯兰党喉舌)趁势以38万报份颠覆主流。政论刊物如雨后春笋,互联网尚未成熟的年代,支持者架设Laman Reformasi、Mahazalim等网站,突破资讯封锁。

即使不是天翻地覆,也算是风起云涌。简言之,马来社会在剧烈地摇晃。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所谓的“马来人海啸”,然而发生在1998年的“烈火莫熄”运动,让巫统在翌年的第10届全国大选中,遭遇重挫。巫统竞选104国席,仅获72席,所得国席首次低于国阵其他成员党的总和(76席)。多名原任正副部长候选人落马,时任首相马哈迪多数票从17,226张(1995年大选)锐减至10,138张;1995年大选在北根横扫逾万张多数票的纳吉,也以241张多数票低空飞过。

1999年大选是史上马来社会反风最强的一次,但在野党的马来选民支持率是否过半,各有说法。无可否认,当时的替阵,尤其伊斯兰党在北马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囊括多个马来选区,甚至赢得吉兰丹与登嘉楼二州政权;惟反风止于南马,一般估计双方支持率各半。

而“马来人海啸”响彻云霄的当下,又是什么光景?消费税、油价高涨造成生活压力,在野党却无从动员可观的抗议人潮。每逢周三傍晚到油站排队已是新常态,而在野党议员也只能向国阵看齐,竞相为摩托添免费油。大学内的校园选举甚无看头,遑论学生运动。社会毫不羞愧寄望一个白发苍苍82高龄的国家文学家A.Samad Said,用他细腻的文笔对抗粗暴的政权。如今连创意都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红衣嘉玛(Jamal Yunos)与报案王拉尼古禄(Rani Kulup),就把无厘头发挥得淋漓尽致,助当权者转移议题的焦点。

反观在野党喉舌,如今报份剧降,惨淡经营。虽说资讯科技已突破媒体垄断与封锁,惟具公信力、深度报道、分析尖锐的独立媒体,比煽色腥标题、东拼西凑的内容农场更难生存。马哈迪偶尔直闯垦殖区(FELDA)吸引的人潮是意外惊喜,但数据却大大声告诉我们:1999年有68万年轻选民不满投票权遭否决,但截至2017年首季,有近380万名合格者未登记为选民。

民调显示,首相名望直坠谷底,当下马来社会确有反风,但能否构成海啸,无法回避一道问题。倘若三角战在所难免,马来人的反对票,是投给伊斯兰党,还是希望联盟?现实的暗流可能变化莫测,但表面上的人潮比拼——伊党2017年2月18日的吉隆坡《355法案》集会,以及9月29日与30日在登嘉楼的Fastaqim 2.0集会,皆过五万人大关,把希盟10月14日八打灵草场“爱国锄盗”集会给压了下去。在有图有真相的年代,希盟如何说服马来社会,伊党只是三角战的“搅局者”,而把票集中投给希盟?

此文非主张“马来反风吹不起”,改朝换代等下一代。对照1999年大选,旨在描绘“反风”现象的出现,需要结合不同的社会条件,而非仅仅数据上的计算。这个社会需要一个值得为它而反叛、冒险、义无反顾的理由,才可能掀起惊涛骇浪的海啸。当下的矛盾是,我们都拥抱安稳,却期待海啸。

* 前新闻从业员,曾任《独立新闻在线》马来版主编,如今為自由撰稿人。编著有《马来西亚大崩坏:从1MDB看国家制度腐败》、《Tsunami Cina: Retorik atau Realiti?》。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