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伟专栏】有条件限行令太仓促


刘哲伟

执行有条件限行令,几乎是开放所有行业,换言之,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若疫情再次爆发,追踪这些接触者并不是一件小事。(档案照:透视大马

对我而言,有条件行动管制令和完全解除限行令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是人们没有正当的理由不能跨州,宗教、节日、学校、群聚集会等在内的社交互动依然被禁止,或是餐厅营运时间等等,这里,我不一一详述,但是,我想关注的是整体经济。

政府执行限行令首要目的是为了切断新冠病毒感染链,意味着,越少人与人的接触越可以控制感染率。倘若,有人如此不幸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称新冠肺炎),那么新型冠状病毒调查病例(PUI)会因接触人数来判断高低,因为接触者的人数越高,新型冠状病毒调查病例就会更高。

执行有条件限行令,几乎是开放所有行业,换言之,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若疫情再次爆发,追踪这些接触者并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如此,数据显示,感染者有可能没有症状,加上不受控制的移动,接触其他人的次数越来越多,将病毒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简而言之,关键点是接触人数的高低影响被传播人数的高低。

其次,就要谈及限行令的实用性,原则上,我确实同意执行各种有效阻止病毒扩散的措施,但事实上,这些措施是否会过于理想化?例如,当所有商店重新营业时,社交距离几乎不能实现。请记住,限行令期间,由于大多数商店关门,社交距离是可行的,即使大排长龙到隔壁的店铺,还是可行的。当所有商店都开门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此外,有条件限行令首先强调的是自律。我不否认,严格的规定可以实践,比如强制员工戴口罩,测量体温等,论及自律,比如养成个人卫生习惯,鼓励人们勤洗手,我则认为这不可行。为什么?当一个人忙于工作时,我怀疑他是否有足够自觉性要去洗手,除非公司严格规定,要求员工根据时间表必须洗手,乘搭电梯保持一米距离等严格规定而不是鼓励行自律,否则,这一点我有所保留。

政府可以考虑像落实加强限行令一样划分边界地区,不允许加强限行令的地区有任何人进出。(档案照:透视大马)

我可以理解在“生命”与“生计”之间的问题。不过,政府的退场策略应该是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政府已经阐明这是一次软着陆,但是我不敢苟同。就我而言,我对软着陆提出两项建议。首先,限行令依然执行,但允许绝大部分超过200名员工的公司复工营运,以遵循较前阶段限行令期间批准某些行业复工的模式来参考。意味着,这些员工只会在家里和公司之间往返路程,因为其他商店还没有重新营业。

因此,互相接触的仅限于200名员工和其家庭成员,可以大大减少接触者的数量。如果不幸出现感染,也容易追踪。当开放超过200员工的公司后,疫情还是保留在控制水平,政府可以以类似的模式开放76至200员工的公司。待稳定传播率之后,才完成最后一步,开放全体经济。重点还是一样,控制接触人数的高低。

第二个建议是根据区域来开放经济。政府可以考虑像落实加强限行令一样划分边界地区,不允许加强限行令的地区有任何人进出。但是这一次,是相反的划分低风险零新病例的疫情绿区来完全开放经济。外来者不允许进入,曾经离开绿区的人也不允许回到安全区,以保卫绿区的低风险。如果绿区与绿区之间毗邻,可以结合一起达致更广泛的实物跨界流动和经济活动。随着时间流逝,当黄区和红区转为绿区时,它们可以执行相同操作。

为了避免爆发疫情,政府受促以遵循较前阶段限行令期间批准某些行业复工。(档案照:透视大马)

当黄区和红区相较安全时,转换成为绿区的时间会缩短,如果依然不能完全绿化,这意味着该地区不够安全。所以,当把不同类别的区域混合一起广泛开放,将使追踪工作难上加难,当绿区出现缺口,就会出现毁灭性的破坏。从公共卫生层面而论,14天为潜伏期。14天没有新确诊病例就可以安全,然而,在权衡风险和经济停滞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卫生专家的建议,合理调整新病例的数量和持续天数以重新拟定安全区的定义。

这是我提出的两个软着陆建议,给经济一个复兴机会,亦可兼顾健康。我理解那些行业,尤其是没有领取固定工资的员工,以及负债雇主的压力。但是,请记住,我们是要通过软着陆方式一劳永逸开放经济,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来全面开放整个经济,抑或全面开放,再次承担爆发疫情危机高风险。一旦再次爆发疫情,过去七个星期的努力将付诸流水。

* 刘哲伟目前在国际伊斯兰大学政治学系任职助理教授。在此之前,也曾在其他高等学府执教。刘哲伟先后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取得政治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并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取得政治学博士。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