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发专栏】宏愿学校的幻影


唐南发

位于梳邦第十五区(Subang USJ 15)的全国第一所的宏愿小学。(档案照:透视大马)

马哈迪近日又再提起宏愿学校的“愿景”,并坚持各源流学校无法达致团结,只能说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

2003,当马哈迪刚试验落实宏愿学校概念的时候,我特地到位于梳邦第十五区(Subang USJ 15)看看全国第一所的宏愿小学,一进门就是大剌剌的Sekolah Kebangsaan Dato’ Onn Jaafar,虽然顶上写着Sekolah Wawasan,名为敦陈祯禄和敦善班丹的华小和淡小却各在主建筑左右,校名也不明显。

如此安排,当然是和历年马来西亚旅游年的广告一样,“主体民族”必须是在显著的位置,其他则是被接纳的陪衬品。

或如旅美的马来裔作者Bakri Musa常说的,马来西亚像个沙拉碗,生菜是主菜,虽然需要洋葱,过多的话整碗的沙拉味道就不对了。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我当然知道谁是生菜,谁是洋葱。

其实马哈迪肯定知道要彻底落实宏愿学校是很困难的,毕竟需要说服各个族群接纳又是一场费事耗力的政治操作,比强推英语教数理的工程艰巨得多,更何况时间不在他这边。

他之所以一提再提,不过是为了测试行动党和公正党的反应与忠诚度,无论后者如何回应都不会讨好,只会形成对它们不利的政治炸弹。

宏愿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不同族群学生的认同感,如果能够以马来语为核心语言更好。诚然,马哈迪个人相信一个共同的语言是塑造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观点建基于所谓的“族国”意识。无法强推马来语作为单一语言,宏愿学校就是退而求其次的作法。

环顾马来西亚周遭,以一个共同的语言来塑造国家身份认同的政治工程很多,最明显就是泰国和印尼;台湾政坛一直在讨论所谓“台语”的地位问题,某个程度上也反映了选票考量,这点和马来西亚的巫裔政治人物炒作马来语的重要性很相似。

马哈迪个人相信一个共同的语言是塑造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条件。(档案照:透视大马)

然而,很少马来西亚人思考过为什么国民团结就必须同一屋檐下呢 ? 例如我们的政界和商界的翘楚们,把儿女或孙子孙女送到多数并非以马来语为第一语言的国际学校者不在少数,马哈迪家族就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质疑这些上流社会的马来西亚人和外国人搞睦邻亲善(muhibbah),破坏国民团结 ? 看待问题永远只能从族群而非阶级角度出发,难道不是一种刻意的政治手段 ?

其实这个世界是很多元的。大家有没有想过瑞士的足球队队员,彼此之间说什么话呢 ? 答案是:三种以上。瑞士虽然以德语人口占多数(达70%),但讲法语的人口也有将近20%,另外还有意大利语和罗曼语,这些都是官方语言。

因此,所有瑞士公民都得学习至少两种以上的语言,彼此之间谈话则视情况而定。如果一方无法以另一方熟悉的语言交谈,就用英语。这正是瑞士球队成员当下的状况。

一个以德语为主的多语国家,没有所谓的宏愿学校,也没有以英语教数理,其国民掌握英语的程度却远在其他国家之上,数理成就也不逊于他人。这么一个卓越的例子,为什么从来没有得到马哈迪之流的政客推崇 ?

答案就在Malaysia Truly Asia那些彰显“族群融合”的广告板上。

答案就在Malaysia Truly Asia那些彰显“族群融合”的广告板上。(图:截取旅游局网站)
 

* 唐南发,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