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地专栏】华裔祖先与外劳


林韦地

作者认为,呼吁社会善待“外劳”(更正确的用词应该是移工)当然是好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祖先也是中国来的外劳”论是明显过度简化。(图:《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史料汇编》)

马来西亚原产部部长郭素沁,近日在出席吉隆坡中华百年校庆联欢晚宴致辞时说,“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外劳,因为当年我们的祖先来到这片土地,他们也是外劳,所以我们善待外劳,就是纪念我们祖先。”,此一发言随即在华社引起喧然大波。

呼吁社会善待“外劳”(更正确的用词应该是移工)当然是好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祖先也是中国来的外劳”论是明显过度简化,不精确的历史概念和叙事,有必要作一些厘清。

无论政治立场为何,当讨论历史时,一定要将事情放到当时的历史脉络去看。“华人”作为一共同体的概念(若有),是很后来才出现的,早年只有方言群认同,如广东客家潮州福建福洲海南,不同方言群的移动轨迹不同,移居目的地不同,从事的职业也不同。 “华人”从东亚大陆移动到东南亚的时间轴也很长,有较早来到的“土生华人”,有后来的“新客华人”。

著名汉学家孔飞力在其重要著作《华人在他乡》中也明确指出,“华人”的移动可分为自愿和非自愿,后者才是所谓的契约劳工(或所谓“苦力”、“猪仔”),前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生活条件而自愿移动,多从事不同的行业,包括经商。因此很多往南方移动的“华人”并不一定是劳工阶层,也有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甚至是对清廷不满,逃避战乱和共产党的知识分子。

将当年的“契约劳工”和今日的“外劳”直接划上等号也非常不妥。当年清帝国,到分裂的东亚大陆,和大英帝国与马来亚的关系,并不是今天如孟加拉等和马来西亚之所谓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的关系。今日概念的“中国”一直到1949年才统一,过后才逐渐收紧对边界的控制。同理,统一的“马来亚”/“马来西亚”也是后来才出现,在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马来属邦/北婆罗洲时代,各地的政治情势产业经济劳动需求并不相同,因此华人的移动和聚集也会有地域性的差异,也影响到后代和家族的发展,不应忽视。

今日民族国家的外劳的劳动条件再差,也不是当年殖民帝国下的华工的惨况。(档案照:透视大马)

今日民族国家的外劳的劳动条件再差,也不是当年殖民帝国下的华工的惨况。当年的华工在白人霸权下身份权利毫无保障,近乎奴隶。许多华工惨死,被剥削多年,后来才赢得在移民社会的地位​。 “华人”自己当年祖先的历史伤痕被消费被当作关怀“外劳”的说教材料,甚至被操作成一种“不认可华人祖先是外劳就是歧视外劳”的政治正确,是很不恰当的。

反之,华人从东亚大陆移动到海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和阶级,就是买办,这在19世纪的约翰汤申(John Thompson)和20世纪初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游记和散文中都有提及。买办阶级的"华人",多和殖民政权合作,协力剥削当地的土著和原住民以致富,这是“华人”移动的黑历史。把“华人”先辈的阶级一竿子洗成外劳,夸大祖先翻越阶级白手起家的事迹,创造一种错误的阶级正确意识,这样这个族群就不会去反省自身的黑历史,反而会让后代有一种错误的优越意识,助长华人沙文主义。

从政治现实的角度来看,“马来西亚华人祖先也是中国来的外劳”论,其实是在附和巫统和土团等马来右翼口中,华人都是“Pendatang”的论述,是非常不明智的。华人应该清楚地坚持,华人在这土地的历史远超过“马来西亚”这个新兴国家,“马来西亚”是由三大民族共同建立,华人要将“马来西亚”当作是自己的,此时此地自己脚下的土地是“马来西亚”,而不是马来右翼口中的“Tanah Melayu”(马来人领土)。只有华人学习认识和尊重自己的历史,那文化多元论才有可能战胜马来右翼的血统论和伪本土论,那这个国家才有往前走的可能。

距离大选变天政党轮替至今已经超过一年半,行动党政治人物应该认清现实,自己在联合政府内的功能就是代表非土著,那就应该对非土著在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熟悉,发言也应该更谨慎,不应该搞不清楚脉络就冒然发言,甚至附和马来右翼,去灌输华人下一代错误的史观。

* 槟城人,医生,文字工作者,书店老板,出版社发行人。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