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经济政策到共享繁荣愿景,我们走了多远?


Tan Yih Pey

首相马哈迪于周六在推介“2030年共享繁荣愿景”(SPV2030)时,提及国人间的经济差距,直指近27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已扩大各族群、收入群体、区域和供应链之间的收入差距。

“土著与华裔之间,印裔与华裔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过去27年间扩大了3.5至4倍。”

推介SPV2030的10年经济计划,正是为了解决贫富、城乡地区以及种族之间不平等情况。

马哈迪的论调,似乎似曾相识。

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在513事件后,提呈拉近族群收入差距的“新经济政策”(NEP),取代由东姑阿都拉曼推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模式,希望透过落实新经济政策可以“消除贫穷”,实现国民团结;继而“重建社会”,拉近土著与非土著间的经济差异,尤其是土著及华人间的差距。

由阿都拉萨掌政的国阵政府认为,各族从事的经济领域,及收入差异,是导致513事件的主因。为了重整我国社会,政府冀在1990年的国家经济或股权持有者能够象征国家的种族结构,即:土著参与占30%、非土著40%及国外投资者30%。

50年后,马哈迪重提种族收入鸿沟,指马来人在经济领域中无法追上华人的脚步,再次名正言顺扶植土著经济。

回溯历史,曾被阿都拉曼开除党籍的马哈迪因撰写了《马来人的困境》(Malay Dilemma)一书,重新回到巫统。他在书中说明,除非华人愿意停下来,否则马来人在经济上无法追上。所以,他主张马来人能够在大马经济蛋糕中分一杯羹,尤其是让一部分的马来人先富起来的论调。

国阵时期任相的他在22年来,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土著经济,包括将私营化国营企业,把马电讯(Telekom)、第三电视(TV3)、南北大道、马邮政(Pos Malaysia)及马航等私营化。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结束后,马哈迪推介继续推动土著占30%固打制的国家发展计划(NDP)。

对马哈迪来说,在经济上协助马来人并非种族主义,只是稳定国家的条件。

50年来,马哈迪始终是马哈迪。他仍然忧心马来人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把“马来人至上”的核心观念从政治延伸到经济。

说穿了,共享繁荣愿景,其实只是改良版的新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需要走出扶植特定族群的议程,真正落实不分种族,帮助弱势群体的经济政策,发展前景才能看到曙光。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