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伊联手再下一城,士毛月补选带出了什么讯息?


透视大马

国阵能够顺利重夺士毛月,伊党居功不小。(摄影:Nazir Sufari)

打从一开始,国阵的策略很简单。

除了保住原有的票源,并且将伊党支持者的选票囊括其中,同时也需要有“低投票率”的因素为助力。

这一次补选,国阵在24个投票站的其中18个投票站告捷,而其实在第14届全国大选中,国阵只攻下11个投票站。

例如,在甘丹柏迈(Kantan Permai),国阵在获得伊党的1026票(509大选得票)后,这次的选票从1052张增加至2106张,翻了一倍;至于希盟,他们则无法保住全国大选期间获得的2654张票,希盟这次补选在这里只获得1622票,所获得的选票锐减1000张。

在高丽湖镇(Bandar Tasik Kesuma)的情况也相似,国阵在得到伊党的614张选票后,得票1737张。在第14届全国大选中,国阵在这里只得1102票。

无独有偶,武吉马哥打(Bukit Mahkota)、峇玲珑(Beranang)及士毛月西部(Semenyih Barat)的投票站,国阵和伊党在第14届全国大选所获得的选票总和,几乎和这次补选的票数一样。

在这几个投票站当中,希盟在士毛月西部的表现最为差强人意,因为不只是伊党的支持票转移到国阵,就连希盟原本在509大选中所获得的选票,也一并遭到国阵扫走。在第14届全国大选中,希盟在这个投票站获得2386票,但希盟在补选中的得票减半,只有1102票。反观国阵的得票,则从原本的892票,增加至1671票,而当中只有331票是来自伊党。

其实,早在不久前,独立民调机构巧思中心(Ilham Centre)便曾经预测84%的伊党支持者,会在补选中转向支持国阵。

士毛月过去一直都是巫统堡垒区,但是希盟成功在509大选中攻下这个位于城市边缘的选区。士毛月补选,也是希盟在这么多场补选中,首次守土不成功。

马来亚大学的阿旺阿兹曼教授认为,巫统及伊党的合作,此次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希盟在补选前揭露伊党接受了巫统9000万令吉,但是伊党的党员仍投选国阵。”

他说,9000万令吉献金的指控不仅没有动摇伊党的支持票,反而激怒他们,并且将这些伊党支持者推向巫统。

他补充,公务员体系“臃肿”的言论、《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处理雪州梳邦再也百年兴都庙骚乱的手法、对乡区马来人的拨款等课题,都是促使马来选民支持反对党的因素。

“这也是对希盟政府的一记警钟,提醒他们必须实现竞选承诺。希盟在去年5月9日的胜利,教会了选民他们手中的选票,有着多大的力量;因此,政府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这是国阵的胜利,或是希盟的失败?

在达鲁益山研究所(IDE)的政治分析员卡马鲁巴林看来,希盟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国阵和伊党的得票与第14届大选的得票大同小异,两党支持率并没有大幅度增加。

他说,这样的结论是重要的,因为国阵和伊党在两周的竞选期,不断地重复指马来人对于他们在第14届全国大选中的选择感到后悔,并声称这些选民会转投国阵。

“我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国阵胜选,是因为他们重新获得100%的原有支持者的支持,以及伊党支持者的选票。至于希盟,他们只获得4分之3支持者的选票。”

“希盟无法重新获得那些曾支持他们的马来选民的支持。这因素决定了希盟的命运。”

国阵除了保住原有的票源,并且将伊党支持者的选票囊括其中,查卡利亚才能够获胜。(摄影:Nazir Sufari)

非巫裔选民投票率低

希盟所赢得的6个投票站当中,3个投票站是以华裔选民为主,而这些投票站的低投票率是不争的事实。

打仑(Tarun)投票站99%是非马来选民,但是这里的多数票只有34张,而士毛月新村(89%)及士毛月镇(57%)的票数差别很大,希盟在这两个投票站分别少了450及290张票。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曾出现在雪州另外3场补选(双溪甘迪斯、斯里斯迪亚及无拉港),华裔选民的投票率普遍较低。

其实,早在补选前,达鲁益山研究所另外一名分析员凯鲁阿里芬已警告华裔会因为全国大选后对补选缺乏兴致,而出现投票率低的问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伊党和巫统首次在半城乡的地区合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而这样的情况预料会在晏斗州议席补选中延续下去。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