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原住民学校必须具包容性?


透视大马

目前,部份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给予原住民社群及其子女作,提供应有的尊重和接纳。(档案照:透视大马)

为何原住民学校必须具包容性?

教育部长法丽娜矢言,首要任务是改善沙巴和砂拉越内陆地区以及半岛的学校糟糕条件,确保这些地区的儿童,获得平等教育机会。

可是,更重要的是,法丽娜应该确保内陆地区的儿童,可以在不受阻碍地情况下接受教育。

因为,根据《透视大马》的报导,原住民儿童正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

长期以来,教育质量低、国家课程有问题及科目内容,一直是家长、教育家和社会人士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因素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包括来自原住民的学生。

与首相安华倡导的包容性施政不同,目前,部份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给予原住民社群及其子女作,提供应有的尊重和接纳。

因此,过去多年,原住民学生的辍学率惊人,主要原因是,原住民学生面对欺凌,及对学校系统缺乏信任。

由于大部份社区(即马来人)的孩子秉持种族主义,并看不起原住民学生,导致原住民学生成为被欺凌的受害者,甚至将他们视为是不文明的社群。

显然,这个所谓的“世界观”,是源于长期以来对原住民的偏见,并认为原住民是一群没有文化、反对主流发展的社群。

因此,尽管原住民父母拥有正式的原住民身份,但仍被部份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视为二等公民。

目前,我国的原住民社群由三个主要族群组成,分别是塞诺人(Senoi/55.09%)、原始马来人(Proto-Malay/41.97%)和尼格利陀人(Negrito/2.94%)。

另一方面,当部份教师试图让原住民学童皈依伊斯兰教时,情况变得更糟,这侵犯了原住民的宗教自由权。 

因为,除了信奉伊斯兰教之外,部份原住民是基督徒,也有部份原住民是秉持万物有灵论者。

无论如何,这已经导致原住民对学校的信任度下降。

为了响应政府倡导的包容性概念,部份教育家敦促教育部修改历史书籍,以便在以马来人为中心的学校教科书中,正确和充分地描绘少数民族。

例如,多年来非马来人对国家建设的宝贵贡献,值得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了解及赞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长远来看,可以纠正对原住民的负面偏见。

学校教科书需要阐明,原住民是一个拥有本身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信仰的社群,就像在我国的社会中,应拥有与其他社群一样的地位。

原住民对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及对森林中部份植物的药用价值的广泛了解,应该通过学校教科书得到承认和传授。

这种积极和正面的描述,有助于向原住民社群以外的族群,灌输对原住民的尊重和赞赏。

如果通过教科书来传达,人们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那么将原始丛林及其居民的知识也公开分享,才是恰当和公平的。

包容性需要在不同社群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秉持和谐关系。

盼让全国学生踏上美好的求学生活。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