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食物银行数量骤降  急需援助者却有增无减


陈安棋

许多小商家、民众各自在社区设立了“食物银行”,希望以微薄之力为有需要的人带来温暖。(图受访者提供)

新冠疫情期间令许多家庭失去经济收入,三餐也成问题,当时就有善心人士发起一项白旗运动,引起民间热烈响应,令“食物银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事隔一年多,我国疫情已经趋缓,各领域重新开放迈向复苏后,原本到处可见的食物银行也明显减少。

《透视大马》访问了数个至今还在运作的食物银行。

积善食物银行计划发起人吴祝光说,当时白旗运动,满街都设立了食物银行,但短短的1至2个月时间就静下来了。

“如今,等待被援助的人还是有增无减,而且至少增加40%左右。但问题是,干粮却有减无增。“

“我们没有办法给到足够的干粮,只能将一份拆成3份,分量变得很少。”

他补充,后疫情时代,连支持的商家也从原本有5间,变成一间也没有了。

“但是,我们也了解现在的经济状况,所以没有强求地去询问。”

他提及,该团体也有在两个商场设立收集物资箱。

“去年,我们每个礼拜就要去收集一次,因为物资太多,箱子很快满出来了。但从今年起,箱子一个月也不会满,可以看到很大的落差。”

积善食物银行计划(图受访者提供)

“所以我们也唯有不断在脸书呼吁,只要一人捐一包饼干,我们也很感恩。又或者遇到紧急个案的时候,我们只能掏出基金去买干粮买熟食,给需要的人。”

“只是,最近通货膨胀很严重,在新山售卖一片印度煎饼,也要1令吉80仙,让我们承担很大营运压力。”

“最近,我们都在想怎样解决(物资不足)问题。现在是一份东西拆成3份,最坏打算就是拆成10份,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这个(食物银行)理念。”

积善食物银行计划成立于2017年,并在柔佛提供服务。吴祝光说,自从白旗运动静下来后,该团队也收到很多来自雪州的求助电话。

“问题是,我们没有庞大的资源可以跨州给予协助,所以只能为他们提供一些还有在经营食物银行单位的资讯。”

此外,吴祝光与其团队,明白长贫难顾的道理,所以在后疫情时代,也改变了派发方式。

“我们每两个星期,就要派发一次物资给200户家庭,需要庞大的物资需求。所以,我们鼓励领取物资的民众必须去工作,兼职全职都可以。”

我国疫情已经趋缓,各领域重新开放迈向复苏后,原本到处可见的食物银行也明显减少。(档案照:透视大马)

“如果有工作的民众,可以拿3瓶牛奶,没有工作的则拿1瓶。我们目的是希望他们有一些改变,也可以赚取一些生活费。”

成立于2016年的雪兰莪梳邦的HOL 448食物银行,其区长王盛民也提及,疫情期间还有很多人捐赠粮食,库存很足够,但疫情之后,比列明显减少60%。

“以前神庙、企业都会不定时捐赠物资,但是现在都大大减少,甚至是没有这个预算了。”

他说,由于物资供不应求,所以团队只好将每份派发的物资从之前有14至16样物品,减至10至12样。

他透露,该团队主要为4种对象优先提供援助,分别是低收入家庭、单亲妈妈、孤老和有病患的家庭。

HOL 448食物银行(图取自HOL 448食物银行脸书)

“每个月我们都要为逾50户家庭提供物资,借着大众力量,送上爱心和食物给他们。”

不过,来自霹雳太平食物银行秘书戴秋欣则说,该团队在疫情之后,接获的求助量稍微减少30%。

“疫情期间,很多人失业没有工作,连散工也没有的做,那时候需求量真的很高。但是幸好,民众也很热情捐助很多物资,所以那个时候,没有面对任何问题。”

“现在受到经济和通货膨胀影响下,捐助量大大减少,令我们派发的物资,不得不稍微缩水。”

霹雳太平食物银行创立于去年,当时也是白旗运动号召下,所成立的食物银行。

转眼一年多,该团队还把服务范围扩大,提供医疗咨询、法律咨询等。

霹雳太平食物银行(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只是想帮人,帮到多少得多少,所以就一直坚持到现在。”

举白旗运动是由社交媒体用户在去年6月所发起,他们呼吁在封锁期间需要帮助的人在家外举白旗,同时促请民众关注及为举白旗者提供帮助。

据媒体报道,当时全国各地都有房屋举起白旗,寻求帮助以度过艰难的疫情。

当时候,许多小商家、民众各自在社区设立了食物银行,希望以微薄之力为有需要的人带来温暖。

然而,也有人质疑该倡议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且也不恰当,因为这项举动被认为是已经认输了。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