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塑料袋回收升级再造 环保女将变身“减塑创客”


回收物品是很多街友的收入来源,但塑料的回收价钱低廉,很少人会回收,因此,塑料“重塑新生”可增加弱势群体收入。 (图:马新社)

回收物品是很多街友的收入来源,但塑料的回收价钱低廉,很少人会回收,因此,塑料“重塑新生”可增加弱势群体收入。 

当塑料袋是普罗大众看不上眼的废物之际,去年成军的“Hara Makers”环保女将,预料会在今年10月获得改良研制的塑料溶解机器,务求把没有生命的塑料袋,变成可用且可赚钱的物品。

这个社区组织的联合创办人王美玲指出,组织过去一年只能参考网上教程使用家电如熨斗、烤箱等,在发挥各自所长和创意为塑料“重塑新生”,包括用熨斗熨烫塑料袋,接着再用缝纫机缝制成手提包、制作塑料画、缝制零钱包,也尝试过用烤箱溶解塑料瓶盖制成饰品、用塑料袋制成精美的笔记本。

她告诉马新社,她与另一名联合创办人徐丽昀也是街友关怀组织Kedai Jalanan的协调员与义工,当初她们推出重塑新生计划就是放眼设立社会企业,因为看到回收物品是很多街友的收入来源,但塑料的回收价钱低廉,很少人会回收。

“我们那时讨论就是为了让经济弱势群体可以以此增加收入,所以才成立这项计划。我们计划以比市场高的价钱跟B40群体收购塑料,等改良机器出来后,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制作。

“我们的模式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当大家意识到塑料是宝,就不会把它视为废物。”

她说,通过合作伙伴马来亚大学水下生物保育组织Water Warriors的帮助,该组织找到马大工程系讲师阿祖丁博士,根据她在台湾的朋友提供的机器雏形蓝图改良研制新机器。

“如果顺利的话,10月我们就能获得第一台塑料溶解机器,成本约为一万令吉,据说会比现在更节省能源。”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机器,她坦言这让组织对未来规划跃跃欲试,包括携带机器巡回参展或举办工作坊,向民众尤其是儿童推广活动,提高环保的醒觉意识。

另外,也是双威学院讲师的徐丽昀则说,她们探索如何把塑料袋变成其他可用的东西,制造一些商品赚取收入来支持整个回收重塑计划持续经营下去,否则当下建立的醒觉意识是非常短暂的,大家看过就会忘记,无法让更多人意识到塑料泛滥的危害。

她无奈地说,人制造垃圾的速度太快了,尤其是今年实施行动限制令期间,外卖和网购量大增,塑料垃圾也暴增,包括快递的泡泡膜,这些塑料袋最棘手的地方是胶纸和油污,为回收和升级再造增加了难度。

她说,在推广回收塑料袋再造过程中,有遇到好奇前来询问者,也有不理解者者冷嘲热讽说她们是“疯子”,但令她感到欣慰的是,遇到许多志同道合者帮忙,让她们看到有改变的希望,也有对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志工和民众回到各自社区进行类似的活动,例如2周前就有来自关丹的访客前来向她们取经。

受到“珍贵塑料”理念的启发,拥有马大历史系硕士学位的3名同窗好友徐丽昀、王美玲和查哈拉去年组成这个团队,发起重塑新生计划(Reimagine Plastic),通过塑料袋回收再生为减少塑料污染出一份力。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