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马华青的寻根之旅(一)


戴祖亿

图片来源:戴祖亿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说自己是马来西亚人,祖先从中国来,从哥哥在宽中初一作业《家谱》中,我得知我的祖籍是福州-古田。

小时候曾问过大人:“阿公为什么会来到马来亚?”而大人的回答总是打仗、肚子饿、穷、逃难......事实上是这样吗?

我没见过我阿公,就连我母亲也没见过,1977年阿公因病离开人世,那年父亲才16岁,高龄90多的婆婆过世前不久,我忽然有一种好像现在不问,可能永远都没机会问的感觉。

“按怎阿公诶来到马来亚诶?”(编按:福建话,意即“为什么爷爷会来到马来亚?)

6岁,我得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阿公6岁乘船离开福州,并永远的离开了那片土地。

过了不久婆婆过世,我带着她提供那零碎的口述历史,继续想办法完整这段失去的历史。

85年前,1932年(民国21年),6岁的阿公,离开福州古田,到当时仍是英国殖民地的马来亚,一个叫雪邦的地方,当时的雪邦有一座码头 (今日雪邦黄金海岸之处),在陆路不方便的年代,英国人利用这个码头,把物资运送到其他地方,通往柔佛笨珍的船只,也都停靠在雪邦,婆婆告诉我,当年你阿公最早,就是帮人家顾船的。

在接下来的45年,他就在这个小地方,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到后来拥有自己一片芭地,在里面辛勤开垦种植,自给自足,51岁那年,因为一次盲肠炎开刀后细菌感染,不幸去世。

此生长眠马来西亚,那年,马来亚独立2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

我自小的柔佛新山生活,接受的媒体资讯,都是从新加坡、香港、台湾而来,对中国大陆的印象和画面,其实非常有限,大多是从古装剧里面认识,万里长城、紫禁城等等,但我一直都很清楚,阿公当年离开的那个地方,一定不是长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那个地方,究竟长什么样子?万一将来我孩子问起我,爸爸,阿祖(曾祖父)当年是从怎样的地方来的?我要怎么回答他?我要给他看什么画面 ?所以寻找祖籍地的画面,就放在我心里,成了人生To-do List的其中一项,但距离正式踏上寻根之旅,其实间中放空了好几年,总是有一种,其实去和不去真的,真的,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复杂纠结的情绪就在于身份认同,我至今仍然无法接受一些马来西亚华人以自己是中国人自居,虽然在英文的语境里,Chinese,是中国人,也是华人,但不管情感,文化上如何传承,如何接近,国籍这件事是不能含糊,不能随便的,我们的祖辈从北方南下,在这片热带土地上,生活,建设,发展,推动,争取,一切的一切,造就了我们今时今日的身份-马来西亚人。

马来西亚国内华人社会总是有一种想法,中国经济强大后,马来西亚华裔的面对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及种族歧视政策,似乎就会迎刃而解,就会得到公平的对待,我个人就完全不认同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不论贫穷或富有,落后或发达,对我们来说,都只是外国;而马来西亚,不论是富有或贫穷、腐败或廉洁、公平或偏袒,她都是我们的祖国,有什么问题,别人或许可以帮我们,但必须由我们自己解决,自己承受,相同的,中国人如果面对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但必须他们自己来解决,就像当年我们的祖先,把衣服、手表、港币寄去中国,帮助他们渡过贫穷和落后一样。

(待续)

*作者言论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 戴祖亿,祖籍福州古田,槟城出生,新山长大,从事摄影10年,活跃于东南亚,经常在中港台走动,擅长在社交媒体发言,却不善于社交活动。爱护方言,爱惜文化,爱喝咖啡,爱开车乱跑。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