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天后更需积极思考 公民组织勤办活动不停步


杨昌奕

公民素养之形塑,有赖于各个公民组织,在背后不断推动,积极主办各类活动,促进国人不段反思,并培养起批判与建言的能力。(档案照:透视大马)

去年“509大选”政权变天迄今已一年多,尽管我国的政治局势已今非昔比,不过距离建设成熟的民主社会,大马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推手的公民组织,更是不能停步。

相较前朝时期,公民组织在办活动上,固然显得较少拘束,探讨的议题也更多元化。然而,如何吸引民众参与,鼓吹反思与投入改革,仍是公民组织时不时需要思考的难题。

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公民意识的养成上亦是如此,4个公民组织接受《透视大马》访问时,分别道出他们积极主办活动的原因,以及对大马民众思想进步的期许。

在第14届全国大选后相对活跃的议政组织“群议社”,其社员郑至健认为,虽然大马在政权交替后打开了自由度,但国人对基本的民主意识,其实还处在成长期。

“国人不可能在换政府后,在思维上就改头换面,因此我们办各种活动,就是要为了提高公民意识。”

他坦言,其实筹办活动,得益的不仅是参与者,主办者也能从参与者的反馈中,学习到宝贵经验。

“比方说,在我们举办的工作坊,主讲人也透过与参与者对话,学习和了解到新资讯。例如在我主讲的地方民主议题,我没办法了解完各地的细节,以及地方政策,但是透过来宾的交流,我能掌握这些新讯息。”

工作坊利于深入讨论

本月6日,郑至健曾代表群议社,在霹雳州怡保与“学乐书苑”举办一场“为什么需要地方政府选举”的讲座,并以粤语为主讲用语,贴近当地华社,让他们“民主第三票”的重要性。

他说,群议社还与隆雪华堂社经委员会,于本月21日在隆雪华堂内联办“破解2020年财政预算案:解读与分析预算案”工作坊,分析即将于10月11日在国会提呈的明年度预算案。

郑至健认为,以工作坊的形式主办活动,将会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深入讨论,同时也能让主讲者,有更多机会与参与者交流,互补彼此的不足。(图取自:群议社脸书)

“我们的活动以工作坊形式居多,因为相较于讲座时长较短,工作坊更能有充裕的时间,深入探讨各种议题。”

“加之我们的成员有不少来自各专业领域,包括政策研究、媒体、哲学、社会学等,我们希望善用每个成员的所长,将他们的知识与大众分享。群议社目前正尝试做到,每个月办一场活动。”

族群关系磨合,一直是大马立国以来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跨族群组织“大同工作室”(Saudara)自成立以来,即积极扮演打破族群籓篱的角色。

“大同工作室”执行主任林宏祥受访时指出,尽管族群议题往往被视为“敏感”,但社会终究不能一直原地踏步,选择回避而非对话。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这个社会慢慢适应不同的意见,即使意见分歧,我们也能理性地来讨论。在活动的过程中,训练社会各界适应不同意见,学习不诉诸情绪,也能把话说出来。”

打破忌讳谈族群议题

在今年7月杪,“大同工作室”就在隆雪华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马来学子身在华校”的分享会,邀请到3名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的巫裔家长,分享他们的看法。

林宏祥解释,举办这场分享会,是想要借着3位巫裔家长的实际经验,打破马来社会中一些对华校的负面观感。

“马来社会中有部分人,对华教的印象欠佳,对多源流教育不存好感,甚至误解那是散播族群主义的温床。因此我们邀请这些巫裔家长出来,让他们现身说法厘清误解。”

他坦言,无法靠着一场活动,就寄望整个马来社会改观,但至少将资讯散播出去,总比任由人们道听途说,继而产生误解来得更好。

“当然,3位站出来的巫裔家长也有压力,担心会遭诬为‘帮华教洗白’,但他们最终仍鼓勇出席,将切身经验分享出去。”

“大同工作室”以跨族群及宗教交流为理念,积极举办一系列倡导多元讨论的活动,包括邀请送孩子到华小就读的巫裔家长,分享他们的看法,并厘清马来社会的一些误解。(图取自:大同工作室脸书)

林宏祥透露,“大同工作室”接着将放眼主办进阶版的“认识穆斯林”课程,希望曾参加过基础班的学员,能继续参与。

向来被誉为“华青进步力量”的隆雪华堂青年团,在公民运动的征途上,始终走在最前端,且举办活动所讨论的议题涵盖多方面,让参与者受益良多。

隆雪华青团长谢光量认为,举办各类型的活动,除了提升民众对相关课题的认识外,也带出不同主讲人的看法,促进社会容纳多元观点。

“每次活动,我们会邀请不一样的主讲人,正是希望能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谈论的课题也不限于本土,连国际局势也涵盖。”

办争议讲座不退缩

在香港“反送中”抗争运动展开之初,隆雪华青即抢先举办“你的一国,我的两制:从《逃犯条例》探索中港矛盾”讲座,邀请本地时评人唐南发,以及香港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带领参与者剖析中港问题始末。

尽管讲座中引起部分本地亲中华裔的不满,质疑隆雪华青举办上述讲座的立场偏颇,惟隆雪华青仍坚持在此事件上与港人同在。

谢光量坦言,要建立起国人的民主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可见功,也不是单一的活动就能改变,隆雪华青希望透过出席者踊跃交流,来培养起反思精神。

“接下来,我们将举办较多贴近青年的活动,例如到大专学府,讲解青年组织的定义,还有倡导18岁投票权的重要性。”

在一场探讨香港“反送中”抗争运动的讲座中,身为联办单位的隆雪华青尽管受部分出席者批评立场偏颇,但仍站稳立场。这次事件也带出反思,即主办单位应如何在面对异议时,回应自身立场。(档案照:透视大马)

谈到捍卫母语教育,就不能不提“林连玉基金会”这个华教组织。虽然该基金会看似族群色彩浓厚,但一直以来都秉持多元文化交流,以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理念,为文化教育事业奋斗。

“林连玉基金会”主席刘志文介绍,该会去年7月至9月期间,就曾主办包含6堂讨论课的“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邀请不同学者主讲华教运动及我国历史。

“学程的讨论主题,围绕族群政治、华教运动与建国历史,深入挖掘当代教育争议的历史核心。我们邀学的对象以大专生及青年为主,希望他们能重新建构对国家的想象,开启新时代的公民行动。”

他指出,“青年公民学程”的活动内容,不止于读书而已,亦看电影、听演讲、参观纪念馆,冀望透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激发多元角度的讨论。

“在多元族群活动方面,我们也举办过‘国际母语日’,邀请各族的教育组织共襄盛举。而基金会本身,亦积极参与国家语文局(DBP)的跨族群活动,打破文化籓篱。”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