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班固打制与种族政治的幽灵


杨泉

预科班的设立是为土著生绕过STPM考试,提供相对容易进入大学,尤其是热门科系的渠道。(档案照:透视大马)

早前教育部长马智礼在预科班固打制课题上,发表激怒非土著族群的言论,引发媒体上土著与非土著两方支持者在媒体上相互反击对话,逐渐把课题围绕在种族政治范围之内。马智礼事故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的政治气候,依旧走不出种族政治幽灵的干扰。

其实,媒体上传的任何多元教育课题论争,都几乎离不开种族政治的考量,导致原来焦点被模糊,视线被转移,争论甚至完全乖离课题的真谛,更何况大多数的言论仅仅是议论者在自己族群体范围内喊话而已。

大学预科班的设立

我们必须认清设立大学预科班的来龙去脉。70年代开始,我国采纳新经济政策,在各领域实行固打政策扶助土著。在教育方面,国立大学开始采取以国家种族比例的(固打制)收生政策。由于土著学生的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成绩,尤其是数理科目,都一直差强人意。

为了增加土著生的数目,教育部当时降低土著学生的入学门槛。尽管如此,众多土著生的STPM成绩还是不达标,无法填满所规定的土著生学额。固打制剥夺了众多具入大学资格的非土著生的入学机会,引起非土著族群强烈的不满,而降低入学门槛的做法,也受到国际舆论的鞭策,教育水平也受到质疑。

接着,教育部在全国各地设立专修理科的寄宿中学,强化设施,调来经验丰富的教师,把全国成绩较好的土著学生集中起来教学,同时也采用辅导班教学方式,以期望提升土著学生的学力和成就。

的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造就了一些土著优秀人才,但是总体来说,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土著生的STPM成绩还是差强人意。

为了制衡国内外舆论,教育部便开始改良公共考试评估操作。由于STPM考试水准是经英国剑桥考试局认证,任何STPM考试的改良,都必须获得剑桥考试局的考核认同,因此,教育部唯有另设大学预科班,把土著学生从STPM考生分割出来,集中在寄宿学校学习,专修数理科目。

预科班采用与STPM相似的课程纲要,但是,却建立另外一个平行的考试评估学生。除了期考和年考外,评估也加入可观的作业成分。

公共考试是按照学生的分数从最高排到最低,再以比较方式用统计学分布重定分数等级。一直以来,大部分土著生在STPM考试的排名都低于非土著学生,排在分数底层。基于STPM考试水准高,所以,众多土著生都无法取最低的大学入学分数等级。

教育部把土著学生从中六群体中分开来,以预科班考试评估制度定分数等级后,就能“改进”土著学生获得特优和优等成绩的数目。明显的,预科班的设立是为土著生绕过STPM考试,提供相对容易进入大学,尤其是热门科系的渠道。

马哈迪以讽刺口吻比喻大学预科班是“走后门”的渠道。(档案照:透视大马)

难怪马哈迪也以讽刺口吻比喻是“走后门”的渠道。我国公共考试一直以来都在黑箱情况下操作,教育部也从来没有公布过相关考试的统计数据,以证明打分制的可信度和效度。当然,预科班考试评估虽然让土著生以更体面的分数等级成绩进入国立大学,以填满土著固打学额,但是,预科班评估的可信度却一直都是受到质疑。

本来预科班只为土著而设,却因为前朝政府逐渐招收非土著学生而引发预科班固打比例的争论。开放预科班给部分非土著生,相等于把他们从现存的STPM考生再分割出来,提供相对容易的进入大学渠道。

对未能进入预科班的非土著STPM考生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原本非土著族群对固打制已有微言的,难怪希盟政府要大度提高预科班学额,以让更多非土著生进入预科班的做法,反而更惹众怒。

走歪路的扶弱政策

扶助弱势族群的政策本来没有错,而且扶助弱势学生是教育使命的一环。众所周知,单单以绩效制,不计较社会经济背景,让学生自由竞争的教育制度,表面上看来合乎情理。不过,如果考虑到学生的社会背景后,它的合理性就存在疑问。

事实是,社经背景弱势的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和优越条件的学生竞争。明显的例子是,内陆乡区学生根本不能与资源充沛的城镇学生竞争,同样的,贫穷的学生又如何能与富有的学生相比呢。

问题是,历届政府通过舆论泡制“土著贫穷,非土著富有”的刻板印象,在各个领域实行扶助土著的政策,以种族固打而非依据社会经济条件来分配国家资源、财富、奖学金及教育机会等,而且不设期限实行。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依赖拐杖的思维在众多的马来族群里扎根,种族主义更根深蒂固。固打制政策的主要得益者是土著高收入群体。而且却是造成国内种族关系日益紧张的因素之一。

在教育方面,这些措施就是导致我国总体学术水准降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教育部日前增加1万5000个大学预科班学额的决定,不会影响本地大学录取大马高级教育文凭考试考生。(档案照:透视大马)

现今,马智礼突然又表明,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班及大学预科班“有可能”合并,惟却未进一步说明详情。合并是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条件是必须废除种族固打制度。其实,我国教育必须回到基础。

各方应探讨的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公正、为各族所接受的公正教育系统,确保各族群能共享教育资源、透过公平竞争并符合绩效资格方式,争取入读大专院校。换言之,教育部必须确保设立一个统一的大专入学考试评估,同时也要不分种族的扶助弱势族群,通过适当的政策,提升他们的升学机会,但不决是通过提供相对容易进入大学管道。

尽管如此,在全国各地设立专修科目寄宿中学,强化教学设施,把成绩较好的弱势学生集中起来辅导教学,以提升弱势学生的学力和成就,倒是个好的教育措施。不过,提升学力成就必须按部就班进行,不是通过绕道,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的。

种族政治的幽灵

必须记住,新经济政策在马来西亚已经实践了半个世纪。土著的经政地位已总体上获得提高。尽管中上阶级群体受益最大,大部分友族仍感觉到新经济政策的益处,视之为保护他们社会地位、安身立命的盾牌。马来人特殊地位的思维也在马来族群中根深蒂固。

因此,不管在朝或是在野的马来政治人物,都把土著专权政策奉为圭臬,是509改朝换代、巫统与伊斯兰党结盟后,不会乖离的政治斗争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在马来西亚,任何不同族群间的论争和对话,都几乎离不开种族与宗教情绪方面的考量。

换句话说,种族政治的幽灵依旧没有消散,而种族政治敏感的情况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也必须承认,在非土著群体存在的种族与宗教情绪因素,也是非常的高。

因此,要建立一个更公正、为各族所接受的公正教育系统,是需要各族群一起来解决的。这个建议说起来容易,但实行起来则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种族宗教政治非常敏感的国度里,是需要各族群通过跨越种族视野,去制造种族和谐的环境,以开明、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去探讨和解决的。

每个群体都对种族关系都持有一定的看法,族群中有开明的,也有极端的。各族群的开明派,必须跨越族群社交圈,共同努力来协助建立各族所能接受的公正教育系统。

如果自我封闭,在各自族群社交媒体圈子里自我封闭和一厢情愿的争论,是毫无建设的,反而会引起更大的误解和反弹,让各族关系渐行渐远。

* 教育学者,退休教育系副教授。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