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崭新的媒体环境


刘惟诚

大马迎来建国史上的第一场政权更替,国内民众纷纷对自己促成、见证这场政治巨变而感到自豪,甚至非常乐意透过正规的主流媒体,定时密切关注这个“由他们选出来”的政府的动向。

当然,当今政府是全新政府,除了首相马哈迪本身,内阁中的其他阁员(不包括政府元老理事会和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成员)都未曾担任过联邦官职,还大量讨伐前朝官员、检讨前朝项目、整顿前朝体制,民众看着新鲜、好奇,因而形成一股追看新闻的热潮。

这股热潮,为本地的媒体环境注入了一些新景象。愿意定时守在电视机或电脑前,观看电视新闻的观众多了、在浏览社交媒体时会点击新闻帖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在电台听到播报新闻时会扭大声细听的听众多了,甚至连报摊的报纸,也比过去更早卖完。

这说明,民众对新闻的需求量,已经变得比过去更高,而新闻需求量的增加,会间接推高媒体工作者的角色和影响力,所以这个转变令媒体同业受宠若惊,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在获悉其角色变得吃重时,反而会显得忘形。

因为忘形,所以有了正规媒体错信“敦马因1兆国债而悲痛流泪”的假新闻的案例,并引起网友抨击。

尽管经过此事后,正规媒体在报导新闻时会显得更谨慎,但部分正规媒体的“社交网络版”还是继续处在忘形的状态,仍以不健康、哗众取宠的“小编文化”横行社交媒体,对当权者展现崇拜式的造神行为,令民众(特别是网民)开始怀疑本地媒体有着“见高拜,见低踩”的奴性思想,并让思维清晰的网民开始对所有媒体打了折扣,更质疑其可否扮演着监督新政府的角色。

当然,熟悉本地媒体运作的人都知道,国内大部分正规媒体的“小编”由新闻主管或记者兼任,而这些有新闻背景的“小编”一般在自家社媒转载新闻时,并不会有太大的逾越行为。

但另一小部分的正规媒体,由于采取“实体新闻”和“社媒小编”分家的模式,后者在转载自家新闻时,并不会考虑到新闻室决策和规范,因此下标大胆、偏颇,又不负责任,而这种“社媒小编”虽存在于小部分媒体中,但这依然会令网民有国内媒体都是不负责任、阿谀奉承之辈的错觉。

这种“小编”生态并不健康,除了会间接地冲击媒体工作者的立场和角色,还会丧失公信力和可靠性。虽然新政府成立后开始放宽言论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需要容许(默许)这种毫无节制、挑战社会底线的情绪偏颇、判官式的不专业“小编”标题。

反之,所有媒体同业必须趁着新政府初建,以及媒体的监督角色逐渐吃重的情况下,思考并重新对媒体和新晋执政者的关系进行清晰的定位,以建构拥有监督权的媒体生态,一洗过去民众认为正规媒体都是政府喉舌的观感。

也只有媒体先主动调整、建构本身的监督权威,我们也才能掌握更大的话语权,通过庞大的民意支持,来向新政府争取空间更大、更自由的新闻体系,包括废除(或修订)扼制新闻自由的《出版法令》、《煽动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假新闻法令》等。也只有先建构更具公信力的监督权威,我们也才能让民众不轻易相信假新闻,并打破以点击率为KPI的社媒运营模式,让社会能依赖正规媒体、让政府会谨慎施政(和发言)。

我们现在虽然身处在一个全新的政治年代,但要让我国获得持续发展,这种政治上的改变是远远不足够的,我们还须迎来崭新的媒体环境,让媒体工作者能在健康和专业的媒体环境下监督新政府。当然,若无政府的配合,纵然媒体多么努力都好,要建构完整、健康的媒体环境,依然是知易行难,因此新政府也必须尽速地,逐步放宽原有新闻法令、准证和审查的限制,在往后若要设立与媒体相关的新法时,也需谘询媒体机构,以视其对监督权的尊重。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透视大马》立场。

* 刘惟诚,前新闻从业员,目前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指导摄影、写作,讲软美学、谈软画面,但在学术领域研究国际关系,谈硬外交、讲硬战略,因此常被友人笑为“软·硬皆可”的两栖动物。

*本文乃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透视大马》立场。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