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发专栏】华裔生育率与“华小变质”


全国华小生整体人数比起2010年下降了15.92%, 而非华裔华小生的比例却上升到了19.75%。(档案照:透视大马)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年2月,全国华小生整体人数比起2010年下降了15.92%, 而非华裔华小生的比例却上升到了19.75%。

换言之,目前至少有十万名非华裔生在各个华小就读,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异数,对我而言,也是华小多元化的正面发展。但华教人士以及华社是否如此看待,我不清楚。毕竟“华小变质”一直是笼罩着马来西亚华社的一道阴影,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偏差,不处理这个问题,也就难怪一般华裔会担心华教的“纯正性”被稀释。

华裔生人数下降,一方面当然是华裔的生育率偏低,另一方面也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益发多元,不少年轻一代的华裔家长经济条件也更好,因此可以选择国小和华小以外的私立甚至国际学校。

再者就是迟婚迟育,即使生育小孩也极少会像老一辈那样生养众多,毕竟养育孩子也是一笔很大的费用,而当今世代,生活和消费形态改变,不可能再像上一代那样,靠一个家长的收入把一群孩子拉扯长大,因此少子化是个无法避免的趋势。

但我这篇文章不是要谈敏感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华教课题,而是华社应该如何看待生育率下降的事实。

在一个落实民主选举的社会,人数就是选票。随着华裔人口比例下降,华团和华基政党感到担忧是自然而然的事,毕竟或多或少会削弱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例如马华公会的周美芬就曾呼吁华裔多生,一些华团甚至提供奖励金,鼓励华裔父母多生。

但即使华裔多生又如何?就马来西亚的政治结构和现实而言,马华公会甚至民政党的没落是无法扭转的趋势。就算20年后多了几十万华裔,他们也未必投马华公会一票,毕竟这个政党的格局也就是那样,不可能当家当权。

因此,年轻华裔才会把希望投注在行动党。虽然经过了509所谓的变天,行动党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就是它也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族群政治体制,因此才会淡化曾经喊得轰轰烈烈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转而呼吁华裔“要有马来西亚人的思维”看待国家问题,潜台词就是不要在华社权益问题上过于苛求,而是要“理解马来人的感受”。

就算20年后多了几十万华裔,他们也未必投马华公会一票,毕竟这个政党的格局也就是那样,不可能当家当权。(档案照:透视大马)

尽管如此,依然很多华裔不会把票投给马华,而是希望再给行动党一次机会。因此多生并不能保障马华的生存。

至于所谓的奖励金,更是叫人啼笑皆非。生孩子是一次性的过程,养孩子却是十几二十年的事。一份奖励金能维持几年的养育费?

华社生育率下降已经是至少二十年的事,政党和社团鼓励多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都不是解决困境的实质方法。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更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关注其他社群的需要。

要恢复华社的政治力量,必须从民间做起。华社目前彷徨的不应该是抗争抑或协商,而是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运动。

华社生育率下降已经是至少二十年的事,政党和社团鼓励多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都不是解决困境的实质方法。(档案照:透视大马)

所谓政治,也不是每天和政党走在一起,而是善用现有的资源和网络,支援社会上有需要的社群,也拨款多做政策研究与分析,让人看到华社不是只会搞悲情喊冤的而已。

至于担心华小变质者,除非他们自己愿意多生,或全面禁止非华裔报读华小,否则就得以积极的思维面对这个成长中的趋势,思考如何能够让这些愿意进入华小的非华裔学生更愉快,舒服和自在地一起学习,而非被视为“华小变质”的替罪羊。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