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的多元中朝向团结


透视大马

一些公共政策,如经济与教育在执行上缺乏包容而终会引起社会某些阶层的不满,并自觉沦为二等公民,这也对族群间关系造成影响。(档案照:透视大马)

在一个如马来西亚的这般多元的社会中,团结在一个诸如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中,团结是社会关注的基本焦点,尤其是这当中存有潜在的种族与文化误解、紧张与冲突因子。

有些人明白不团结所带来的后果,这可能导致各族过去多年来在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倒退。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个伤痕甚至要数年才会消失。

庆幸的是,国民团结是政府机构以及国人一再强调的课题,尤其是在1969年513种族冲突事件爆发后。

历届政府,包括现任国盟政府已经拟制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甚至成立国家团结部及国家团结局来加强各种族、宗教、阶级及文化之间人民的团结。

尽管中央政府出发点良好,但总会让人好奇在当局拟定新政策,例如最近的国家团结蓝图以及国家团结局及国家团结部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间接表明了促进种族间团结也因为数种因素而变得更艰巨。

一方面,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妥当处理,即使有也没有充分的解决。

操弄种族与宗教政治是常见手段,尤其是以种族为基础的政党,经常为社会结构造成高度分裂,用更苛刻的说法是造成种族对抗。

这就是马来西亚人及专家对慕尤丁领导的政府感到困惑的原因,这边厢推动2021-2030国家团结蓝图,但整个执政党却建立在马来穆斯林团结与利益为基础,相互间的矛盾再也明显不过。

这种不一致的难逃民众法眼,例如身为伊党领袖的吉打州州务大臣沙努西取消大宝森节为公共假期的做法。

沙努西的做法显然已经与大蓝图所关注的焦点出现冲突,即各阶层领袖必须肩负团结推动者的角色。

一些公共政策,如经济与教育在执行上缺乏包容而终会引起社会某些阶层的不满,并自觉沦为二等公民,这也对族群间关系造成影响。

例如,为了减少社会贫穷,政府多年来都把努力聚焦在改善马来人贫穷的问题,但是贫穷是部分肤色,以致甚至有人建议政府理应关注其他族群的贫穷人士,以实现社会公义。

更令人担心的是,当一些人感到遭政府拒于门外,而决定移民或者到他们认为更好生活条件的地方,换言之,这些人大多是非马来人,也有少数马来人,他们觉得本身身为公民的条件被剥夺了。

若要鼓励国民团结,来自不同背景的马来西亚人应该在普世价值观上团结一致,即公平、平等、正义、正直、信任及同情心。

全民可透过一些情况展示团结,例如提出不公正、不信任及具有歧视性的政策与行动。人们可以对公私领域出现的不道德做法,如贪污展示团结。

坚持道德上的权利也如同赋权马来西亚各族人民,作为彼此间的桥梁。

话虽如此,新闻自由非常重要以让人们可以表达他们认为公共政策上不公正之处。教育人们以让他们知道在社会中肩负重任需要一段时间。

在这方面,异议在公共话语空间是合法,特别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倡导团结的地方。

别让我们的差异而让某些人分化“我们”与“他们”的借口,大家都是上苍所创造。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