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顺举证厘清华中定位 驳斥倪可敏恶意指控


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认为有必要针对自己的指控,作出全面的回应,让社会人士了解华中的整体情况,以正视听。(档案照:透视大马)

针对,行动党霹雳州主席倪可敏连日来针对国民型中学(华中)的定位以及拨款课题,并多次发出恶意及毫无根据的指控。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认为有必要针对自己的指控,作出全面的回应,让社会人士了解华中的整体情况,以正视听。

对此,马汉顺批评指,倪可敏在完全不清楚华中定位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地指责教育部、教育部长及其本身将华中转为国中,并指其及教育部长领干薪,这是极其严重的污蔑。

他今日发文告指出,相关的这些资料,一直以来各校都非常清楚,历任的教育部副部长也肯定非常明确了解华中的具体情况。

马汉顺反驳指,1956-1962年,在当时政府规划马来西亚的教育时,提出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以成为政府中学的建议。当时,全国有74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而成为改制中学(Conforming School),后来统称为国民型中学(SMJK)。

他说,部分的国民型中学,因为历史的演变,可能一些状况有了一些调整。

“例如部分学校开始接受国小学生入读、不再限定学生必考华文科,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国民型中学的定位。”

他指出,全马80所的国民型中学和华中,一直都在教育部的考量,惟因背景不同,因此在拨款及维修的制度也有所不同。

国民型中学(华中)的特征

  • 一个星期至少进行五节华文课(国中三节)
  • 校长必须具有华文教育背景
  • 学校有成立董事部的权力
  • 华人传统文化活动发展得相对完善

马汉顺说,事实上,一直以来,在教育部的系统中,真正获得国民型中学(SMJK)准证的,是74所60年代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

“而这74所国民型中学,当中有65所因为土地属于董事部,被归纳为政府资助国民型中学(半津国民型中学),而另外9所,因为土地属于政府,则被列为政府国民型中学(全津国民型中学)。”

他指出,至于另外6所国民型中学,当中的4所,即北海钟灵、大山脚日新、芙蓉振华二校以及吉打吉华二校,刚开始都是属于分校,附属于原有的母校。在操作一段时间后,这四所学校皆向教育部申请成为一间独立的学校,以方便操作,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也更具优势。

“当时教育部根据现有的教育法令,向相关学校发出政府学校的准证,但允许它们以国民型学校的模式操作。这一方面,也获得当时学校董事部的认可及同意。”

他指出,有鉴于此,尽管学校属于政府学校,但这没有影响学校以国民型中学的模式操作,也享有国民型学校的特征,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

他也说,有另外2所中学,即登嘉楼的中华维新国中及玻璃市国中,其前身是英文中学,因此其准证一直以来皆属于国中,惟因为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主要都是来自华小的毕业生,教育部允许学校根据国民型中学的模式来操作,并参与国民型中学的所有活动。

他说,根据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及校长理事会的资料,目前全国有81所华中(80所华中+恒毅分校)。

他指出,在2020年华中拨款课题上,根据教育部资产管理部门(BPA)的资料显示,华中获得2000万令吉的拨款,而财政部在发放的文件中,清楚阐明相关款项是平均分配及发放给65所政府资助国民型中学,而其他9所政府国民型中学以及6所国中,则是通过教育局进行维修工程。

“上述情况,和国小、华小、淡小、教会学校等其他源流的操作模式是一样的。”

他指出,65所华中共获得总额2000万令吉的拨款,款项也已在2020年12月15日前汇入各校董事部的户头。

他举例,根据BPA的资料,有2所政府国民型中学分别获得教育局批准的维修工程,即雪兰莪育群国民型中学,获得总值11万7113令吉80仙的维修工程,而吉打州的吉华国民型中学,则获得总值20万令吉的维修工程。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