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断裂中寻找连接点


或许在“新常态”之下,我们能够建立更多不同的对话桥樑,将“我”逐步形成“我们”;在危机与失落感中找出更多的共感串连不同的“我们”。(档案照:透视大马)

近几年世界各国都处于不稳定情况,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禁止7个穆斯林国家游客进入美国、美国与墨西哥边界设立围墙、特朗普利用Twitter攻击其他国家与媒体、中美贸易开始、香港反送中或是台湾总统高票当选等等;大国内部的因素衍生到各国之间的博弈,难免也让各国处于在两难的情况。

2018年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在三股势力的竞争之下,希望联盟掌握中央以及数州属执政权也促成了首次的政党轮替。由于希盟内部协调机制、敦马个人强势以及政策宣导不足的情况下,在执政的两年的确在民意传达上也面对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在族群议题上显得特别吃力,以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为例子民众与王室在缺乏与错误资讯下让议题民粹化甚至游行抗议民众以及网友的攻击也让希盟政府难以抵抗。

在面对族群议题上,巫统与伊斯兰党领袖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强化”政党的形象以及“深化”民众对于希盟的不安与恐惧。

马来西亚长期面对政党对立以及族群误解的情况,政治人物在某些时期就会将公共议题族群化去刺激某些族群的底线甚至将彼此关系中建立围墙,在吵闹中建立政党的形象;这也让“我们”无法寻找彼此的共同点。

在没有任何共感之下,我们该如何让彼此连接?在过去讨论公共政策,大家都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与判断,即使出现“我们”也只不过是各别族群的我们,这样陷入了族群的角度去思考议题,是否能站在更远的角度例如“马来西亚人”的角度去批判议题?是否能从族群角度开始转变为国族角度?

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共感?是否有同样的事物、历史或是文化把我们“串连”在一起?香港以狮子山、台湾以玉山或是会以某件社会事件把大家集合在一起。马来西亚在多语言以及文化上的複杂性,几乎很难找到链接点?

答案是不,只不过这个连接点力道不够有点脆弱。美食作为我们的连接点实在是最好不过,同样的食物在不同族群中就会产生不同;不管政局如何混乱,经济多糟糕还是疫情多严重,我们对于某些食物还是会念念不忘,咖喱、印度煎饼、椰浆饭、香蕉饭等等。

我们对于食物没有你我之分,反而当其他国家在食物上质疑和提出拥有权时,我们就会马上立刻不分谁直接反击;唯一可惜的是美食难以形成一套“论述”将大家串连在一起,但是它可以成为串连点的开始。从美食为起点,开启更多文化相识度的对话再去扩张公共议题的讨论。

美食的形成与演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融合与习惯,就如目前社会也需要不同声音对话,有时候会吵架,有时候很亲密但是这都是走向未来道路的必经之路。

我们各族群的关係就像椰浆饭,谁也不能没有谁,少了一样就是不完美;或许在过去某些事件与刻板印象让我们对于某些族群有误解,但是要继续因国家而伟大,我们就要“跨出去”离开同温层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让自己更了解国家的未来。

或许在“新常态”之下,我们能够建立更多不同的对话桥樑,将“我”逐步形成“我们”;在危机与失落感中找出更多的共感串连不同的“我们”。

*黄振峰,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研究生,自由撰稿者,关心公共事务与政党政治发展,曾在台担任政治人物幕僚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透视大马》立场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