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东:“战时生产”模式将决定未来经济格局


来自卫生部的医护人员进行消毒工作,避免疫情扩散。(档案照:透视大马)

我是马来西亚最早使用战争类比来定调新冠肺炎抗疫行动的其中一人。这个起初具有争议的观点,如今已广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虽然如此,我发现许多人尚未意识到,投入一场战争其实是多面性的。

面对一场战争有三大关键要素:思想和行动的团结一致、人员的动态部署,以及物资和工业生产能力的调动。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聚焦讨论“战争时期”的生产模式。

单靠军人的高昂士气,并不足以持久作战。一名将军必须善用麾下“军人、军备和兵法”(Men, Machine and Method),以期发挥最大作用。

对抗新冠肺炎,无论前线医护人员多么努力、多么专业,要是没有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PPE)、人工呼吸器、病毒试剂、手套和口罩供应,他们就有可能受到感染。一旦医护人员倒下了,医疗体系也会随之崩溃。

即便所有人都全力配合行动限制令,若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病毒试剂用于追踪和检测工作,抑或足够的口罩让我们在4月14日行动限制令解除后出门使用,我们仍有可能会战败。

此外,我们需要粮食。我们需要种植和进口、加工和包装,以及运输和配送。要让这个过程顺畅,整个经济活动网络都得运作。举例来说,渔业大国不能只靠辛勤的渔夫,他们也要有工程师打造适航的渔船、要有工厂生产渔网和其他渔具、要有工人维持码头的运作、要有交通工具把捕捞到的渔产送到市场、要有道路让这些交通工具通行,还要有稳定的信息传递平台。他们也需要研发,确保整个渔业经济能生存与升级。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打赢一场战争,往往仰赖整个工业网络的有效支撑,包括协调粮食、劳力和装备的供应链,还有确保物流和资讯畅通等等。

想必大家可以明白我的说法。

我们接下来会和新冠肺炎陷入持久战,以下是我们会面对的几个情景。

第一,尽管大家都期盼某个早上一觉醒来,新冠肺炎的梦魇会突然消失。但事实上,我们必须等到有效的疫苗成功研制并供全球广泛使用后,这场大流行才会落幕。科学界似乎都认为,这在12至18个月内仍无法实现。这也意味着,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战争会是一场长征。

应对如此疫情,我们很容易陷入短视近利的思维和方案,但这无助于这场持久战。我们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医院床位、越来越多的加护病房设备,尤其是人工呼吸器,还有越来越多的医疗用品补给。我们不只需要食物和水,我们也需要整个工业厂商投入生产这些生活必需品。

第二,我们必须谨记,如今全球是作为一个整体在面对这场长征。这是全球性危机,意味着马来西亚在与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国争夺同样的资源——口罩、个人防护装备、人工呼吸器等。已经有报道指出,有不同国家的代表在中国机场的停机坪争抢口罩。不管怎样,马来西亚必须开始为自己的人民生产足够的防护和医疗用品。不管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关系多么友好,我们总不能一直以为中国会有足够的物资供应,并且还会特别预留给我们。

第三,旅游业、会展业务(MICE)与娱乐产业,以及连带受影响的酒店、航空、电影院、餐厅等,将承受比较长时间的痛击。但与此同时,医疗用品及食品相关产业则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投资,和越来越多的受训员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投资方向与技能重新培训计划,并且必须加紧脚步落实相关转型,以做好准备应对即将爆发的健康危机与失业危机。

第四,我们除了要为应对国内疫情危机做足规划,也要从区域的角度来思考这场危机。当这波全球大流行开始袭击防备不足的南半球国家,如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全世界将会面对严峻的人道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加快步伐,提高医疗用品及食品生产能力,我们届时将能给其他国家伸出援手。我们只要有足够的魄力、想象力,和协作的领导力,就能做到这点。

第五,全球经济将会陷入一段时间的低迷,如果这时我们可以强化并提升医疗用品及食品产业,马来西亚不但可以帮到世界各国,还可以改善收支平衡。相较于大部分同等规模的国家,马来西亚在这些领域本已有领先的优势。

如果我们要取得理想的成果,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必须目标明确。迄今为止,政府仍未看到抗疫的长期影响。新冠疫情之后的经济形势,将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启动和整合我们的工业资源。我们应该引入完整有序的一套工业扶持政策,提高我们的工业能力与产量,为目前的医疗需求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马来西亚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在于:

(一)我国有强大的橡胶制医疗用品产业。马来西亚生产全球60%的医用手套,甚至世界每5个避孕套当中,就有一个是马来西亚制造。

(二)槟城、雪兰莪和柔佛有不少设备完善的工厂,都是为国际品牌生产医疗器具的子公司或外包厂商。

(三)我们其他工业产商也有能力转型生产医疗用品或食品。

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进入清真寺进行消毒工作。(档案照:透视大马)

我们可以效法全球一些大企业在过去数周的变化和调整:

香水品牌如迪奥(Christian Dior),和酒厂如精酿狗(Brewdog)等,陆续投入生产洗手液;
时装零售商飒拉(Zara)为口罩生产提供材料;
成衣制造商恒适(Hanes)投入生产口罩;
中国在2月份内,增加了十倍的口罩产量,从日产1500万片口罩,提高至日产1亿5000万片口罩。
要朝这样的方向迈进,马来西亚政府必须意识到加强生产医疗用品的重要性,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国内需求,也放眼在不久的将来,扩大生产以供应给东南亚和南亚其他国家。

政府可以通过好几种方法以引导我们的厂商朝这个方向生产。譬如,简化采购程序和给予大订单支持、指示银行提供快速贷款予投入“战时生产”的厂商,并为这些贷款做出担保,以及为那些在其他领域失业的马来西亚人提供培训或额外津贴,让他们转职进入“战时生产”的新领域。政府也能指示官联公司投资、采购甚至是积极参与其中。

关键在于,政府必须介入和参与,以达到更大、更长远的社会经济目标。政府的介入完全符合“战时”经济的效益,因为这能为未来创造永续的工作机会,并为国家成为区域医疗用品主要生产和供应国开辟道路,同时刺激相关领域的研发。

对马来西亚而言,我们已逐渐看到了这场危机中的转机。政府必须大胆地采取行动,抓紧机会,毕竟眼下已经没有其他更可行的选择了。

*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刘镇东于2020年4月3日发表的文章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