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无所不在——宽中义跑风波的省思


 廖珮雯

图:寛柔独中网站

最近宽中义跑海报出现政党标志,引起社会的反对舆论。根据一本地媒体做的网络调查,询问民意,认为此事件是政党作为主办单位,协助学校筹款,目标明确?还是为政党宣传,将校园政治化?
大部分读者倾向于认为此事件是校园政治化。可见,原本“勿把校园政治化”这项标准,不只是被统治阶层强调,也是由民间认可的一项标准。社会大多数公认,政治不能入侵校园。

但是,如果细究,校园、政治,这两个词项的不同结合,还是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讨论。

笔者浅见认为,广义的政治可说无所不在,只要涉及资源分配,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尤其不对等的权力结构,都是政治的场域。它可以小至家庭、校园内的课堂、补习中心、公共空间等,都可以充斥著政治。甚至,有关本身的身份认同,就是一门艰深的认同政治课。如果说要完全摒除政治,排除政治进入校园,是不太可能的。

柔佛士乃区州议员黄书琪在一篇有关此课题的文告呼吁,学校的校董勿被政党挟持。这个层次和上述广义的政治就有所区分,强调的是学校校董这个单位不应被政党控制。

这是能成立的,尤其独中一开始是由华社的各个成员“众筹”建立,独中对本地华社肩负华教使命,学校校董理应公开对华社问责,由华社和媒体监督,才不负华社所托,以传承先贤办华教的初衷。校董必须作为一个中立的单位,不应对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因此,这并不是“校园政治化”的问题,而是是否秉持“公平原则”的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校单位,不应被某一政党控制、挟持和主导,且所做决定必须对广大华社负责。

第二,关于“校园政治化”的问题,笔者是持开放态度的。这是基于广义政治原本就无所不在。教师和学生谈论政治也是公民教育的一种,如果以“勿把校园政治化”的论述,来禁止师生公开谈论政治,有违言论自由的原则。

此外,让学生谈论政治,其实可训练学生的批判思考和逻辑推演,从中习得各种逻辑推理、批判分析的方法,以防止陷入逻辑谬误或频频发出蠢逻辑的言论。纵观大多数本地华裔网民在媒体面书平台上的留言,充斥著逻辑谬误,就可见本地教育对批判思考的缺失。因此,笔者不认同社会大多数反对校园政治化的论述。

至于为何社会舆论会产生“勿把校园政治化”的论调?笔者认为,这项论调来源于过去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抗争运动,多来自于学生,如1970年代的马大学生运动、1980年的韩国518光州事件、1989年天安门事件等。近年风起云涌的台湾太阳花学运、香港的雨伞运动,都是由学生发起,带动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学生对政权的反抗能力可见一斑。

因此,学生是政权惧怕和忌讳的重要群体,禁止学生参与任何政治活动、谈论政治,甚至不惜限制学术自由,这是政权杜绝反抗活动的方式,在还是苗头之时就先掐死,以防后患。

可惜的是,社会大众无法分辨这是政权控制人民的一种方式,随著政权起舞,顺应统治阶级的论调,反对校园政治化,服膺于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社会大众表面上反对政党标志入侵校园,思想意识上却是反对校园政治化,显示本地距离理想的公民社会,仍然遥遥无期。

*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目前是自由撰稿人,经常发现无法fit in正常社会生活的渺小的个体。


若想留言,请订阅或登录。


评论